生活中的教育理念

2022-09-12 12:05: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活中的教育理念》,欢迎阅读!
理念,教育,生活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生活中的教育理念

阅读了《陶行知文集》我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的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针对生物学科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它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可见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育来源于生活已经并不稀奇,而我对这句话却萌生了另外的想法:我们如果将生活中好的态度和理念嫁接到教育中,教育就变得“平易近人”了。

(一)不要做心念的囚徒

刚刚步入这个行业时,总是怀着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心愿,于是我用同等严格的要求面对每一位同学,慢慢的我发现孩子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乖巧听话,通常成绩稳定,思维也是按部就班;一类灵动不羁,通常成绩总处于中下游,思维天马行空,让人头痛不已。于是心中的天平开始失去平衡,总是有意无意的偏向了乖巧听话的学生,他们带给我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掌控,他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我的意料之中,似乎很有成就感。于是心中开始有了执念:喜欢好学生!有了这个执念,我很难真正面对所有的学生,甚至会逃避,越是如此,我的执念就越是强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欢乐的种子,而在后天的浇灌中,不听话的种子往往开出的花更为绚烂。”我惊讶了,难道整齐划一不好吗?每个孩子都往他需要的方向发展不好吗?突然我有所顿悟,如果我再执着于这个心念,我会被囚禁于此,这不仅对灵动不羁的学生不公平,对乖巧的学生也不公平。对于乖巧的学生而言,我执着的偏爱会让他们心中形成一个:只要听家长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这种有意识或我无意识的信念加在孩子们身上,孩子们就会渐渐失去自我,成为简单的读书听话的工具一般。而对于灵动型的学生他们收到的只有责骂,因为教师的喜欢好学生的心念已经让他们觉得无容身之地了,于是他们很容易自暴自弃,他们的自我也将丢失。

事实上,他们需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不应该由我们决定,而是他们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不应该太过执着于我们的心念,就好像我们的贪就成了很多条件的


执着,我们的嗔就成了很多条件的抵触。我们会对一切原本认为不好的学生过敏,见不得他们的灵动,见不得他们的不羁,甚至见不得他们的奇思妙想。其实我们若能放下心中的执念,用平常心审视这些孩子们,当我们不再可以抵制他们时,一切过敏反应就会消失,甚至你会发现这些灵动的孩子们更为有利的一面,他们的奇思妙想也许会成为教育中另一种更容易被同学接受的万花筒,缤纷且夺目。于是我开始放下心中的执念,与他们成为朋友。朋友的称谓拉近了不少距离,我开始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游玩,并在合适的时候加以引导,让他们在自我中成长。乖巧的孩子们也会受到快乐的氛围的影响,开朗且活泼。

不要做自己信念的囚徒,放下执念,与孩子们共舞,让他们活出自己,活出健康。

(二)给自己的生命寻找营养

桶很大,水很满,可是舀着舀着就干了,其实教学也一样。

教育是我的第二生命,这个生命对我而言陌生且重要。我仅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找到浅薄的知识,而孩子们就像一块块海绵,不断汲取外界的营养。我永远也忘不了,孩子们总会来与我借有关生物学的课外书籍,相互传阅、津津有味,在孩子们渴求的眼神下,我愧疚了。当今的社会日新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陶行知先生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

课堂上我发现,孩子们永远都有不完的疑问,不完的兴趣,他们对生活的现象的兴趣远远要大于课本上枯燥无味的定义与概念,要想孩子们更好接受课本的东西,我们首先要尽可能从外界吸收知识,并将其融入其中。教育要阳光,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要想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首先要让自己不断汲取营养的心,不断给自己的“生命”寻找营养。于是我有了:先知后行而更知,再改行!而“再改行”更为重要。

(三)才华之累始于“行”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后来两改其名,曰“知行”,曰“行知”,缘何几改其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一出生就那么的顺其自然,在漫长的教育探索中,思维就如同一个黑洞,会无节制的吸取外界给予的一切好的与坏的。“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



3


识;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坚固的是真知灼见。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说:“以一知万。”无论他是一隅三反,或是以一知万,那个“一”必定是安根在自己的经验里。自己经验里的“一”是一切知识的起点。“行动是思想的母亲,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 在谈“追求真理”时,他这样生动地阐述:“真理离开行动好比是交际花手上的金刚钻戒指。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这种真理不是坐在沙发上衔着雪茄烟所能喷得出来的。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

然而我们将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最直接的就是教学反思。在无数前辈的教育经验的指导下,我们年轻一辈的老师少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对教学的运用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走老路上”。就如同我校的“345教学模式改革”,形式上似与杜郎口等优秀中学一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根据自己学校甚至细化到某班级的实际情况,改革了真正属于我们学校的“345”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改正,不断累积,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一个有个性的教育者,并在其中快乐成长。

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会致力于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做一个有个性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 32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1 24.90 2.《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胡继渊(《中外教研周刊》20036月) 3.《陶行知文集》(上、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http://wenku.baidu.com/view/cee72a1c59eef8c75fbfb381.html 5《思想的母校》 陶行知 1931,11. 6.《答朱端琰之问》 陶行知 1927.

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323aa57c1cfad6185fa7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