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考试

2022-12-07 05:2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研究方法考试》,欢迎阅读!
方法,社会,考试,研究

1. 社会科学的四个特征:理论而非哲学或信仰、追求社会规律、总体而非个体、变量语言 2. 社会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5. 概率抽样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7. 一份完整的问卷通常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10. 社会学按照研究目的可以分为 研究 研究 究。

2. 研究范式认为不存在统一的、客观的社会实体。 10.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区群谬误、简化论

1.操作化:操作化是概念化的一个延续过程。用具体的经验过程来获得变量的测量,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在真实世界中区分变量不同属性的具体说明。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程序可以遵循。

2.范式:一个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各门学科的科学家共有的研究模式和理论框架,它包括基本假设、专业术语、理论范畴、研究方式、解题模式等等

3. PPS抽样: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以阶段性的(或暂时的)不等概率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

5. 无结构访谈法: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无论是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在环境等,都不是统一的。

6.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目的在于了解两个或多个变量间是否相关、相关方向与强度,并建立数学模型以便观察特定变量来预测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

1.变量

2.区群谬误:是一种在分析统计资料时常犯的错误。和以偏概全相反,区群谬误是一种以全概偏,如果仅基于群体的统计数据就对其下属的个体性质作出推论,就是犯上区群谬误。这谬误假设了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有群体的性质

3. 滚雪球抽样: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当调查总体的个体信息不充分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4. 米尔格拉姆实验: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5. 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与其他研究技术相比,参与观察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入之见”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因此,它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6.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1.简述阐释主义主要范式的研究特点是什么

社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理解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主观意义,在此基础上做出真实的描述、说明和阐释。人们是通过对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来真实地说明和阐释社会历史现象。研究者对行动的理解不是通过外部观察和调查统计,而是进入到行动者的内部世界,了解行动者的内在意义系统。

社会本体论:人类社会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动“建构”的。人们的行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有意识的行动。社会不是外在于


人类的本体,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分化的,各种具体的社会形态是由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以一定的思想观念为指导而“建构”的,它们又是通过人们的主观意义向而发展、变迁的。人不是抽象的“理性人”或“经济人”,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人”或“文化人”,人的行为不象动物那样仅仅是受欲望、本能和物质利益的驱动,而且还受到具体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生活环境、道德观念的制约。

认识论;知识是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人群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认识,它们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或地域。社会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社会现象或行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因此,阐释性理论解释不注重以命题、公理的形式说明普遍的因果规律,而是以“理想类型”和“深描”的方法说明具体社会历史现象的各种细节和具有独特性的特征。

方法论:在社会研究中,发现和检验真理的方法不同于自然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以阐释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深入到实地或现场,通过对本地人的观察和访谈来理解本地的社会历史现象。这种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同情式”的理解,也称为“投入理解法” 价值观:不同的研究者在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 阐释研究者认为,在研究阶段也很难做到“价值中立”不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投入理解法”和“双向解释”,可以对自己原有的偏见进行反思和批判,修改自己的理论框架和价值观,这也是阐释研究所主张的“弱价值介入”

2.简述指数和量表的特点。

3.简述内容分析的程序。

41.简述后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目的:客观地描述和解释世界,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和控制。后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因果解释和预测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在社会研究中要考虑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的特点,人的主观意向性。社会本体论:人类社会和各种社会制度是客观存在的,是外在于个人的社会事实和社会实体。社会世界和自然界一样都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尽管个人行为具有主观性、随意性,但集体的社会行动是客观的、受因果规律影响的。涂尔干指出,应当把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视为客观的“社会事实”,它们像自然物体一样遵循客观的因果规律。

认识论: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只能逐渐逼近,但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研究者应当对现有的各种知识和观点持“批判与怀疑”的态度。科学研究是通过客观、系统、精确的科学方法不断发现和检验“相对真理”形成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形式化的理论命题,它们说明和解释客观的普遍规律或概率性的统计规律。

研究方法论:强调实证科学的基本方法,即“实验法”和“归纳逻辑”。实验法是采用精确的观察、测量,以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实验还可以通过对各种因素(变量)的有效控制,归纳概括出变量之间的真实地因果关系。在社会研究中由于很难进行实验室试验,因此主要是通过“准实验”,社会调查、实地观察来收集数据和资料,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归纳概括出社会现象的因果规律。

价值观:科学研究应当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研究,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客观的、超越个人主观价值判断的,并却不受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等偏见的影响,因此科学是无国界的、无阶级性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避免价值介入,但是在选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仅值介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63682442f60ddccda38a0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