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2023-03-21 13:2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城市,韧性,理论,应用,管理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城市建设也在加快。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一系列机制和措施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传统的城市管理中对灾难的规划方法通常强调治理和防御,只关注灾害本身,而忽略其与城市的互动。韧性城市理论的加入,扩大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内涵和应用面。一方面城市韧性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定义了风险挑战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认识到风险的常态性和系统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具有韧性的城市往往有能力来维护其完整性。因此,需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韧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前提,加强韧性城市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韧性,以减轻紧急情况的影响并缓解城市长期存在的压力。 关键词:韧性城市理论;城市管理;应用?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也逐年增多。城市人口的增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城市结构的变化。尽管城市规模的扩大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但是也极易导致城市灾害的发生,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韧性城市理念的出现,为提高我国城市灾害适应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其相关观念的发展和成熟,韧性城市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也会越广泛。 1韧性概念及研究范式

韧性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平衡性适应性的演变,发展至今派生出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两个核心概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拥有足以容纳、维持现今及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基础建设规划在未来仍能发挥必要的功能。同时,城市必须将针对气候变迁危机议题做规划,并增进在基础建设及自然环境层面的调适能力。因此,广义的韧性城市包含了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

社区韧性的研究早在1999年的世界减灾大会上就已提出,之后到2001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再到2015年《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都将社区韧性的建设作为当下和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重要议题。社区韧性是韧性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典型应用,涉及个体和地方社区两个层面,主要体现在能力、过程和目标三方面。能力是社区韧性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包括稳定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能力集合贯穿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防减灾

prevention/mitigation)、准备(preparedness)、响应(response)、恢复和重建(recovery/reconstruction)。过程以社区系统遭受干扰后不同结果为基础,不少学者倾向于认为,社区系统经历干扰后不可能恢复到最初的状态,也不可能达到稳定的状态,而是成长为一个可以适应各种变化保持发展的系统,即具有学习能力、自组织能力、灵活性的社区主体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防减灾、准备、应对、恢复和重建各个阶段有目的地提升能力,甚至设定社区理想状态。韧性作为发展目标韧性是社区的防减灾策略,无论把韧性看作能力还是过程,最终目的均是帮助社区应对灾害。需要注意的,灾害韧性视角下的社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具有共同愿景的综合系统,有着比传统地理社区更为广泛的含义,它不仅仅包含城市和乡村社区,还可以是城市,县,地区和其他实体单元。

当前,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以工程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生态韧性为主的三大研究范式。工程韧性强调系统脱离稳定状态之后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快慢和能力。


生态韧性不仅包括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冲击时的恢复速度和时间,也包含系统吸收扰动并维持稳定的阀值即生态恢复力。社会生态韧性则强调系统在响应冲击和压力时激发的一种变化、适应、调整的能力。基于社会生态韧性研究范式下探索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韧性规划,更侧重于城市或社区应对灾害时的反应力和恢复力。因此,规划视角下的韧性理论聚焦城乡防灾减灾规划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研究。

2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

首先,面对频频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极端气候,传统的衡量工具和承载力估算方法往往收效甚微,严重挑战着原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和基础设施的功效。其次,城市交通工具的高速化、普及化引发了新型交通革命,同时也带来了高危险性和潜在的脆弱性,例如无人驾驶车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就可能完全失控并引发严重后果。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物联网、人工合成生命等颠覆性的新技术、新事物的快速涌现为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但同时也暗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这也是人们将万物互联称作风险互联”“危险互联的原因。此外,快速发展及高度国际化也为城市带来了不确定性,交通的机动化与网络化使时空被高度压缩,经济社会全球化使得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应的波动都极易被迅速扩大化、全球化,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事例。而人口大规模的迁移也使得城市规模的增长速度更加难以预计。最后,我们的城市多主体也变得愈加复杂,高强度的人口流动使得城市拥有本地城市人口、外来乡村人口、外国移民等多重人口主体,人口流动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频繁,产生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很多城市在建设、运行、发展阶段就面临从农村到城市的巨大而突然的转变,伴随着人口迁移和聚集、建筑物密度增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影响力增强等现象,灾害要素以及承载载体密度不断增大,也由此催生出更多、更复杂的公共安全新问题。

3韧性城市理论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启示

3.1韧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前提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发展和运营的根本,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设施,城市的韧性就无法建立。而重点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对公共安全的影响,这将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方面。城市防灾设施系统,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卫生医疗系统是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将有助于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不断改进。因此,在建设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在建设生态空间时,充分规划现有空间,利用公园、绿化等提供防灾避难空间,有必要的时候利用体育场馆、大专院校以及其他大型空间包括地下空间来构建合理的疏散场地系统。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加强现有基础设施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消除陈旧无用的基础设施,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并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弹性来优化公共安全系统,从而提高城市使用资源的安全性。 3.2整合城市空间规划体系

尽管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对于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意义非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传统城乡规划体系在现阶段不仅不利于城市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城市防灾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随着韧性城市建设理念的出现,对于提高城市防灾水平,保证城市现代化的长期有效发展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城乡空间规划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将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应用到空间规划体系当中,并编制各个功能体系的韧性提升规划书,以此为基础保证城乡规划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韧性

随着城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结构重组,传统的熟人社会体系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需要重新建设一个以新型邻里关系为基础的相互信任合作的社区。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运用网络APP,如微信、支付宝等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居民参与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以社区为载体,有效调动社区资源,比如组建志愿者心理咨询师队伍,通过为受伤群体提供心理支撑形成邻里互助,提高城市社区抵御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在发生危险事故后迅速提供心理健康的恢复。 结语

尽管现阶段我国的韧性城市建设应用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但是由于国家间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在韧性城市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将韧性城市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当中,对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以及促进城市的长期有效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只有通过转变规划理念,重新整合空间规划体系,推进韧性城市法制化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才能真正提高韧性城市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水平,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皇凤,王锐.韧性城市建设: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优选之路[J].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1).

[2]肖文涛,王鹭.韧性城市:现代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J].东南学术,2019,(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fe574944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