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电影中重庆的城市影像表达及城市文化传播

2023-01-15 23:3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世纪电影中重庆的城市影像表达及城市文化传播》,欢迎阅读!
城市,新世纪,重庆,文化传播,影像

新世纪电影中重庆的城市影像表达及城市文化传播

作者:刘海粟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2



一、新世纪电影中重庆的城市影像表达

(一)电影中重庆的城市空间

1.城市影像中的流动符号。重庆的长江索道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跨江客运索道,已经运行了近30年。它早已成为重庆的“城市名片”。在《好奇害死猫》《疯狂的石头》《门》《日照重庆》等电影中用来作为影片节奏转换的标志。

重庆的轨道交通于2005年正式开通运营,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列车在李子坝站穿楼而过闻名。甚至外媒也对此感到震惊,《每日邮报》《镜报》《每日电讯报》《地铁报》和《印度时报》都对重庆这样的轨道设计进行了报道。在《火锅英雄》《浮城谜事》等电影中,常用来表达人物关系的扑朔迷离,并带有阴郁的情绪表达。

重庆的轮渡有货运和客运的功能,但主要作为货运的功能而存在。其中,朝天门码头在很多电影的影像中都作为重要场景。如2006年的《三峡好人》中,拆迁户、农民工和居民的生活围绕着朝天门码头真实地被呈现出来,轮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生活场域。

2.叙事空间中的物象。山城是重庆市的美称。山即是城,城即是山。清末名臣张之洞曾这样吟咏重庆:“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在《双食记》和《迷城》等影片中,崇山峻岭、险峻的山势常作为人与人之间疏离性的表达。

重庆渝中区和南岸区间隔的是长江,长江的水较浑浊,呈黄褐色;渝中和江北区间隔的是嘉陵江,嘉陵江的水呈墨绿色,也有部分水段浑浊。这样的环境奠定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影片基调,而《门》《迷城》等电影也因此将其用来作为复杂人际关系的意象。

重庆多雾,年平均雾日是104天,因此有中国“雾都”之称。迷蒙的景象和迷离的氛围,为《三峡好人》《日照重庆》等影片增添了一丝既神秘又悲凉的氛围。

解放碑、磁器口、中华巷、民国街、华岩寺、双碑大桥、东水门大桥和千厮门大桥等景象都频繁地出现在影片中。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就出现了十八梯、解放碑、洪崖洞等场景。其中,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还借鉴了洪崖洞的景象。这些场景的变换表现了人物间关系远近的差别,进而透露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

(二)电影中重庆的城市人物

1.电影中重庆人的人物形象。重庆的美女大都在电影中以火辣的形象出现,她们不同于江南水乡姑娘的温婉细致,影片中重庆的美女更为热情、外放。如影片《重庆美女》中戚薇饰演的沙若馨性格直率、无所顾忌。

“棒棒”是指重庆的挑夫,他们肩上扛着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重庆城市地势复杂,部分地方交通工具无法到达,因此诞生了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棒棒”。在很多影片中用来表现朴实、勤劳、吃苦耐劳的小人物形象,如《疯狂的石头》《三峡好人》。




2.电影中重庆人的人物性格。除了上述的火辣豪爽、耿直努力外,乐于助人、勇于接受挑战也是影片中常常乐于表现的人物性格,但也有重庆人短视观念、小团体观念、本位主义、不讲学习奉献只讲圈子利益、不讲原则搞一团和气、不讲规矩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好结果等缺乏理智的人物性格,如在影片《疯狂的石头》中道哥、冯董、黑皮和麦克都有这样的体现。重庆人的特殊性也反映了大多数地域中国人共有的性格,众多导演借重庆这一地域的影像塑造,深度刻画了中国人这一广泛群体的多种性格面。

3.电影中重庆人的情欲映像。重庆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空间,在电影叙事上也被称作现实之城、迷惘之城、欲望之城。潮湿的空气、燥热的温度、迷离的氛围,有利于人类原始

欲望的展现。在《浮城谜事》《颐和园》《好奇害死猫》等影片中均有特别的情欲映像的展现。

二、新世纪电影中重庆的城市文化传播

1.重庆美食文化。重庆人火辣豪爽的性格也延伸到了美食中,大多数重庆人的饮食口味可归纳为“麻、辣、烫、鲜、香”。重庆火锅是代表性的重庆美食,鱼头火锅、芋儿鸡等是重庆独创的地方饮食品牌,重庆另有风味独特的小吃:口水鸡、担担面、酸辣粉、凉糍粑、灯影牛肉等。热辣爽口的重庆美食,有利于影片对生活在重庆的人物性格的塑造。

2.重庆三峡文化。雄奇瞿塘峡、秀美巫峡、险峻西陵峡,三峡的地域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峡工程坝区涉及重庆市和湖北省所辖的19个县(市、区),规划动迁人口113万,是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百万移民工程。三峡的移民文化在很多以重庆为叙事地点的影片中也有展现,如《三峡好人》。

3.重庆码头文化。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是天然港口。水运便利,重庆的码头文化因此逐渐兴起,早年间重庆的“巴渝十二景”中与码头相关的就有五处之多。重庆“码头文化”包容和开放的因素在《疯狂的石头》《三峡好人》等影片中也有呈现。

4.重庆陪都文化。日本侵华时期,国民党放弃了南京都城,迁都重庆,重庆因此成为陪都。全国的阔少和文化人蜂拥而来,把落后的重庆变成了灯红酒绿的乐园。这段民弱国辱的过往在《重庆大轰炸》《触不可及》等影片中都有展现。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94f7061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d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