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格》真伪及创作时间和地点

2022-11-29 09:1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诗格》真伪及创作时间和地点》,欢迎阅读!
诗格,真伪,创作,地点,时间

浅谈《诗格》真伪及创作时间和地点

作者:吕恩运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5



内容摘要:有关王昌龄的诗论《诗格》的若干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本文分两大部分分别考证《诗格》的真伪、创作时间和地点。

关键词:王昌龄《诗格》真伪 创作时间

一.王昌龄诗论集《诗格》真伪考

最早记录王昌龄有诗学论著的是《新唐书?艺文志》。在其记录王昌龄有《诗格》二卷,《崇文总目》记载与此相同。时至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且陈振孙将《诗格》两卷统编为一卷,另编《诗中密旨》一卷。《宋史?艺文志》《艺文志》八)在其集部文史类中记载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相同。北宋末年蔡传编撰明代陈应行重新编排《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收录题名王昌龄的《诗格》,卷六收录题名王昌龄的《诗中密旨》。“伪托”一说始现于清朝,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完全否认《诗格》出自王昌龄之手,至此,“伪托”一说开始被后人接受并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后来研究者多避开这个敏感问题。但如不能力证《诗格》由王昌龄编著,单以他的诗歌解读王昌龄的诗学理念则如无源之水,迟早干涸。下面我们可从一些细微处分辨《诗格》一书是否系后人假名伪托。

1.中日文化交流据载是通过佛教这一纽带建立而来的。日本佛教大师空海的佛教法号为遍照金刚,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35年。他于桓武天皇延历七年(788),即十五岁时入唐留学。由此可知,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与遍照金刚在唐留学年代是十分临近的。那遍照金刚的论说是足以使后人信服的,他在《遍照发挥性灵集》四《书刘希夷集献纳表》记载:“此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古代《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空海在这里说《诗格》系他在人唐求法时偶然所得,但在这里他并未提及《诗中密旨》,并且在《日本见在书目》一书中也只著录《诗格》,所以弘法大师所征引的王氏论文必定是出自《诗格》。

2.遍照金刚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做出最卓越的贡献便是著有《文镜秘府论》这一伟著。在《文镜秘府论》天卷序言中写道:“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帜满车。”文中提到的沈侯为沈约,刘善为刘善经,王、皎、崔、元分别指王昌龄、皎然、崔融、元兢。后遍照金刚在《半江暇笔》中又说:“唐人论诗,久无专门,其数见于载籍,亦仅仅如晨星;独我大同中,释空海游学于唐,获崔融《新唐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髓脑》、皎然《诗议》等书而归,后著作《文镜秘府论》六卷,唐人卮言,尽在其中,但惜不每章题日谁氏之言,便后世茫乎无由采择矣。”遍照金刚后来后悔当初没有将《文镜秘府论》中每一章的题目具体注明为哪一家之言,以致于后世无法辨清有所取择,但我们可确信王、皎、崔、元确有《诗格》、《诗式》之类的诗学论著,并且遍照金刚在唐留学时曾亲眼见过并在归国之后收录于《文镜秘府论》一书中。

3.在《文镜秘府论》地卷所收的《十七势》,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宫内省图书寮所收藏《古钞本》、高野山《三宝院本》、京都尾拇高野寺《无点本》,在开篇即日:“王氏论文云”,另在《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中,《古钞本》旁注曰:“王氏论文云。”由此可知,《十‘七势》及《论文意》的作者乃是王姓。在《宋史·艺文志》八中记载王维有《诗格》一卷,但新旧《唐书》中却均未载录,说法存疑,很可能就是伪托。再则在《十七势》与《论文意》中屡屡引及王昌龄的诗歌来印证其诗学论点,统共总计三十三处之多,且引及王昌龄的


诗句,均言“昌龄诗云”,提名而为言姓,后便紧接着王昌龄所作的诗句,而引及王维的诗歌仅有一处,存在于《十七势》中第九感兴势:“王维《哭殷四》诗云:“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愁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文中引证王维诗歌时则姓名全举,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间接推测出《诗格》的作者乃是王昌龄。

4.《诗格》一书本身便是诗学论著,讨论的是作诗的规则和评诗的标准,那以自己亲自创作的诗篇来加以佐证才显得更具说服力。《十七势》与《论文意》中所引证的诗人诗作,王昌龄遥遥领先于其他诗人,位列第一位。在《十七势》中每一势中基本都会提及王昌龄诗作支持论点,显而易见,他的创作与理论相映互衬,相得宜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为《诗格》作者的不二人选。

5.较之日僧遍照金刚,中唐著名诗僧皎然所生活的年代距王昌龄更为接近。在皎然的诗格著作《诗式》中的《作用事第二格》中提到:“王昌龄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谓一句见意为上。”此句乃是引用王昌龄的原话来证明皎然的诗论,在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开篇便记载了王昌龄确有对这首诗的论述:“或曰…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当,应物便是。古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当句皆了也。”由此可知,遍照金刚在唐求学时期所收录的王昌龄的诗论绝非杜撰或是后人借王昌龄之名伪托,而是确有诗学论点留存于世。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诗格》确为王昌龄编著。

既然我们已经收录方方面面的证据论述了王昌龄确系《诗格》的真实作者,那能否可以断定《文镜秘府论》与《吟窗杂录》中所收录《诗格》里的内容一概出自王昌龄之口呢?下面我们可就两本书分别探讨,准确找出答案。

首先,在《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中引及到皇甫冉、张谓等人的诗句,他们在出生年代上均晚于王昌龄,并且在文中所涉及到的诗作据史料考证是在王昌龄卒后所作,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文镜秘府论》所收录的诗学论点确源于《诗格》。遍照金刚在撰写《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一节时开篇可证确为王昌龄《诗格》之语句,因为在发端“或日”二字之后便开始讨论调声之法,涉及到了清浊轻重、意高格高等问题,这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一节所谈论的观点相互契合,与《吟窗杂录》所录《诗格》的文句也大致相仿,但在开篇之后便开始引证皇甫冉、钱起等人的诗句,这大概是遍照金刚在收录了王昌龄谈论的声韵观点后,觉得单列一节过于单调,遂援引后人于唐代诗歌范围内谈论到的声韵的材料,与王昌龄的调声之法集录在一起,编撰了调声一章;其二、《诗格》一书如同《论语》一般,文本并非本人亲自编撰,而是后来其学生收录王昌龄平日教学创作过程中的诗学言论,以语录体的形式笔录编撰《诗格》一书。

其次,在《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所收录《诗格》言论较之《文镜秘府论》编录内容,或是文字与诗例大致相仿,或是文意相仿而文字、诗例存异,或是文字相仿而文意、诗例存异,亦或是列举诗句相同但文字、文意大相径庭,当然也有多于《文镜秘府论》所辑录的一部分言论,这部分内容真中有伪,真假难辨。文镜秘府论》收录王昌龄《诗格》言论与《吟窗杂录》中所载《诗格》内容均是真中存伪,经过了后人的篡改重整,流存情况十分复杂。

论证出《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所收录《诗格》内容遭到了后人的添加整理,那卷六《诗中密旨》是否为王昌龄撰写?答案亦是否定。《诗中密旨》中仍留有《文镜秘府论》已收录的《诗格》内容,如《句有三例》一节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中语句大同小异,诗格编撰者创作的缘由是向后世介绍如何作诗,既是为学诗者服务的工具书,就难免有论述重复之处,但《吟窗杂录》中所载为《诗中密旨》文中内容不但重复记述前卷《诗格》所载王昌龄已有的诗学观,更是将元兢《诗髓脑》、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皎然《诗议》等诗学专著中的诗歌论点相互杂糅、拼凑而成《诗中密旨》。




二.《诗格》的创作时间和地点考

有关《诗格》的创作时间及地点的问题依旧需要我们注意,《诗格》一书在论述完诗歌理论后,习惯将自己或他人的诗作附后释例,以使诗论更具直观性和说服力。《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一节中曾两次引及《岳阳别李十七越宾》中的同一诗句:第一次,“诗头皆须造意,意须紧;然后纵横转变。如‘相逢楚水寒’,送人必言其所矣。”又一次:“凡神不安…皆须百般纵横,变转数出,其头段段皆须令意上道,却后还收初意。‘相逢楚水寒’诗是也。”《岳阳别李十七越宾》这首歌是王昌龄离开江宁赶赴龙标的路途中所作,约在天宝六载秋天停经岳阳。诗人如是在江宁丞任时编撰《诗格》,那他在文本里拿离开江宁再贬龙标时的诗句举例,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诗格》绝不是成书于王昌龄任职江宁丞时,而是应编撰于贬谪龙标之后。这里肯定有人提出质疑,怎样推断出《岳阳别李十七越宾》是作于贬谪至龙标的途中,在王昌龄出为江宁县丞之前,曾有两处停经岳阳的记录:一、《巴陵别刘处士》:“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这首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秋天,在远赴岭南的路途中,诗人即将离开岳阳,前往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二、《巴陵送李十二》,两首诗题“巴陵”即为唐朝岳州巴陵郡,治巴陵县,现今湖南岳阳市。本文第一章已提到开元二十七年二月,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就在被赦之列,他由岭南北归,秋天到达巴陵,恰逢李白从淮南至巴陵,以诗赠之。《岳阳别李十七越宾》的创作时间置于以上两处的任一时间点,《诗格》编撰于王昌龄任职江宁丞的说法都可成立。我们再回归到《岳阳别李十七越宾》诗篇中一探究竟:“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如此诗作于前面所提到的开元二十五年(737)或开元二十七年(739),王昌龄年龄应在42岁或44岁,而诗篇中作者自称“岁晚,,,显然不恰当,而如是作于天宝六载(747)谪黜龙标停经岳阳,诗人已52岁,古时候一般将迈人五十岁之后年纪的人们称为老年,诗人在此时谓“岁晚”是恰逢时宜的。作者将于第二日清早乘孤舟远去,满怀济世救民之良策却无奈年岁已老,只得黯然离开。这首诗作理应作于天宝六载( 747)深秋,上面两处猜测均不成立,不能凭史料记载“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连称就简单推断《诗格》一书编撰于王昌龄为官江宁时。确切地说,《诗格》一书的撰写时间应定在王昌龄任职龙标尉之后。

吕恩运,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a9dfdf3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d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