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故事精选

2023-04-08 05:0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读书的故事精选》,欢迎阅读!
精选,故事,读书,关于

关于读书的故事精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引导我们奋力前进,更进一步。多读好书,会使我们脱离庸俗,脱离无知,走到那里仿佛都有一种属于书的清香伴随着我们,书香弥漫。有文化底韵的人,都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一种高贵的气质。书籍,它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问心无愧地迈向成功。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读书的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读书的故事精选篇一:毛泽东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自幼勤奋好学。他从8岁起上学,先后在几处私塾念书。私塾馆里所教的书,大都枯燥无味,又十分难懂。教书先生从不对书上的内容做过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所以,学生们学起来感到十分吃力。毛泽东也不喜欢念这些书,他更喜欢当时流行的许多小说,如《说唐》、《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

尽管如此,毛泽东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记忆力好、领悟力强,教书先生留的背书作业,他念上几遍就记住了,所以深得教书先生的器重。

毛泽东酷爱读书,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认真阅读。每天晚上,他帮父亲记完账后,就躲进自己的屋里看书。父亲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毛泽东读的这些“闲书”、“杂书”,并不能帮他发展家业,又浪费灯油。于是,他总是想方设法阻止毛泽东晚上看书。而毛泽东却自有办法——他等父亲睡下,用蓝布被单遮住窗户,好让外面看不见屋里的灯光,然后,他就借着微弱的灯光,悄悄地看书学习,常常一看就看到深夜。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对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左丘明的《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从王世贞的《纲鉴》到顾炎武的《日知录》,他都进行了认真研读。这些史书不仅大大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而且作者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思想,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以后,毛泽东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这种兴趣与日俱增,使他受益匪浅。


少年毛泽东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思考。毛泽东读了许多旧小说,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这些旧小说写的多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却没有他熟悉的农民。对于这个问题,他整整思考了两年,后来终于认识到,写书的人不是农民,他们不了解农民,也看不起农民,自然就不会写农民。毛泽东感到这实在是不公平。

当时,毛泽东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叫《盛世危言》,这本书的作者郑观应是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他写这本书前后用了30年的时间。书中所宣扬的变法革新思想、富国强兵之道,令毛泽东眼界大开、耳目一新,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还阅读了大量宣扬新思潮、呼吁拯救国家的书籍。在读了一本揭露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欺压中国人民的书后,毛泽东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

少年毛泽东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拯救处在危难之中的国家和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从此,他更加认真地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希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由此,毛泽东继续求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本来为了让他继承家业,父亲执意要送他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决心已定,他坚持外出求学。他从表兄那里得知,县城有一所新式学堂,在那里可受到新式教育。为了说服固执的父亲,他搬来众多的说客为他说情。最后,父亲终于被说服了。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了韶山冲,迈向了更广阔的新天地,他立下志愿,“学不成名誓不还”。

在新学堂里,毛泽东积极学习新知识,为寻求救国真理,他发奋学习。他在《言志》、《救国图存论》这两篇作文中,尽情抒发了自己求学为国的壮志和决心。校长看了他的作文后,情不自禁地赞叹说:“今天,我们学校有了一个建国才!”

毛泽东在伟大理想的推动下,不断顽强地寻求着救国之道。十几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的毛泽东,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找到了一条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光明之路。“五四以后,毛泽东开始了他的革命家生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9e726731d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