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2022-12-14 13:2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老年,常用,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一、人生回顾理论

巴特勒在1963年提出了这一理论。它认为,许多老年人的一个基本性格特征是他们喜欢回顾过去。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观念是他们正在变老,几乎没有剩余,因此在心理上有一个“生活回顾过程”。老年人回顾过去的方式包括: 1)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 想念家乡,特别是回忆小时候家乡的生活场景;(3 盯着镜子,回忆起他以前的脸,与现在的鸡皮鹤毛相比较,表达出由衷的情感;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生命回顾理论对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在开展老年人咨询或个案工作时,正确引导老年人回忆和回顾过去,对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和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根据性格和适应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将老年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type)

从童年到中年,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老年人有一个顺利的环境和事业成就,因此他们可以顺利进入老年。他们可以理性地接受退休和老龄化,不悲观、不退缩,既不太激进,也不太自卫。(2 摇椅式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3)防卫型armoredtype)

这种老人很守旧,很固执。他们年轻时通常工作努力,负责任,遵守规范,关注自己在事业中的成就和贡献。退休后,我无法适应我以后的生活。我还是想找份工作。我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活力,消除衰老的恐惧。(4 愤怒型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


经常抱怨,愤世嫉俗,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情绪失衡会导致这些老年人的身体疾病,最终影响他们的健康和预期寿命。(5 自怨自艾型

这种类型的老人和愤怒型的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人生处处不顺利或不得志;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己的不得志都归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则只埋怨自己,认为都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因此,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脱”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老年人人格类型理论对老年人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是,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类型,确立老年人晚年的需求,制定老年人服务项目和内容,采取符合不同类型养老服务对象特点的帮扶方式。当然,在养老服务工作中,也要注意避免刻意关注不同的人格类型,给老年人贴上人为的标签,从而对老年人造成伤害。3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最为流行的和老年及老化现象有关的理论,由凯文(cavan)提出。这个理论认为:(1)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长,老年人仍与中年时代一样可以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与社会活动;

2 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焦虑 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3 老年人应尽可能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否认老年人的存在,以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自己与社会的距离。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然而,一些人对活动理论提出了一些问题:首先,如何定义活动?退休后,我不在家参加社区工作,而是在家里种花种鸟或练习书法和绘画。这是一项活动吗?第二,除了活动因素外,晚年生活满意度是否也与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等因素有关?第三,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人格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连续性理论,强调人格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 社会损害理论与社会重建理论 柴斯门(zusman)于1966年年提出社会损害理论,它着重讨论的是,第一,老人的晚年生活的不适应或者出现生活崩溃征候,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给他们加上不良的标签,这是经过一连串过程的结果。这些过程包括:社会订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或期望,所有的成人必须工作或有生产力,因此其他的年轻人就

给老年人贴上不好的标签,认为老年人不合格,缺乏生产能力。老人接受了这个标签,认为自己不好,于是他放弃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坏标签。结果,他们不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dc266ce7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