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案 优秀

2022-08-11 20:05: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无衣》教案 优秀》,欢迎阅读!
教案,优秀

《秦风无衣》(教案1)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

抓住岂曰无衣 一句分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四、特点(先找异同)

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2、重章复唱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同仇:一起抗击敌人;偕作:一起行动起来;偕行:一起上战场:共同仇敌,而共同行动,最终一齐奔赴战场。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农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用平铺直叙的方法,

: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喻之意。。比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托物起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比如《关雎》



五、主题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六、补充:

问:诗中在与相对上用了一个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字,体味一下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的形象。

明确: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 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开头反问,后以的行为()书写正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f3afccf3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1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