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2023-01-13 05:0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欢迎阅读!
白族,大理,调查研究,传统文化,传承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历史上,以唐宋时期的“南诏文化”和“大理文化”为代表的白族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此,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文化。从白族文化的构成看,其中有许多古代文化的信息,如滇文化、爨文化、白蛮文化、乌蛮文化,还有氐羌文化、藏缅文化、佛道文化、儒家文化等,几乎都能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吸收、改造后,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化”。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特点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白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民间的祭祀活动。

白族的祭拜文化在完整宗教观的影响下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其中的一些内容在不断消失。与此同时,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又相同程度地稀释和利用了很多外族文化,在祭拜的种类和方法上,也出现了适当的变化,大部分祭拜仪式在具体内容的程序上都趋向回去繁就珍。但总的来说,白族民间祭拜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仍然留存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白族社会中,植根于村社生活和民族意识中的本主祭拜活动仍就是影响最为深刻的,白族人用这种独有的祭拜仪式将自己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发扬下来。 本主祭祀是一种以村社为基本宗教活动单位的“社祭”形式。白族人民敬畏本主,希望本主神赐予人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门清吉平安等,这些良好愿望都通过祭祀本主这一行为方式达到人对神的膜拜和通达。虽然本主文化的内核是唯心主义的`,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其中有很多适合社会文明的文化,如爱国、勤俭、宽容、进取等民族意识,仍可为今天白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值得我们去开发、借鉴。 二、对传统道德的赞美和传播

在传统文化中,血缘、家庭的观念生生不息,亲缘关系也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关系,而仁慈、孝敬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便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根本,也是维系亲缘关系的重要纽带。白族民间的祭祀活动在这些方面充满人伦的浓郁气息,体现出仁慈、孝敬的思想。在祭祀过程中,这些道德思想潜移默化地对本民族的人们产生积极影响。

在普通的白族人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放置存有祭祖的灵台,奉祀著该家族历代的祖先牌位。逢年过节都必须举办盛大的祭拜仪式,给祖先奉祀酒肉饭菜、烧香磕头。春节必须祭祖敬香,清明节必须回娘家祭祖扫墓。中元节就是最盛大的祭祖节日,从七月初一就要接祖回家,之后每天喝茶前都必须在祖先牌位前给祖先“献饭”。至七月十四日展开大祭,用黄白纸制成冥钱,给祖先烧包。碰到生子、生子、升学等关键性的人生事件,都必须回娘家祭拜祖先。这些活动,整体表现出来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推崇。而祭拜仪式的盛大和庄重,也加强了人们对祖先的感念,教育和培育了后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也十分突出。白族人过尝新节时,要蒸好新米饭,祭祀祖先的同时,先盛一碗给狗吃,以感谢狗将谷种带到人间的恩情。白族的本主神来源广泛,


大体可分为“原始神祗、凡人神祗、佛道神祗三个大类”。因此,可以看到,在白族村落中供奉的本主神,有的是传说中的神仙,有的是民族的先祖,有的是平民英雄,还有的是动物、植物,甚至是没有生命的石头等,但无论是哪一类神祗,他们总有值得人们感念的功德。人们为了感谢他们,将他们奉为本主,定期祭祀,让他们永享人间香火。 同时,白族人十分倚重“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孝顺父母,敬重长辈。逢年过节或在关键性的活动中,更必须谦卑老人。源于平民百姓的一些本主神,原本的身份有的是普通人家的父母或祖父母,有的是村社中孝敬父母长辈的孝子、孝女,他们因为自己的慈爱或孝顺赢得人们的敬重,人们把他们遣为本主,沦为后人推崇和自学的典范。这样,在对本主展开祭拜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白族人受仁慈、孝顺等美德的熏陶教育,沦为民族优良意识的底蕴。

三、对自然生态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据考古和现有的研究成果说明,白族就是以洱海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农耕民族。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落,农耕民族的农业生产,小自然的支配,雨水、阳光、土壤、气候等因素都同意着粮食的播种,也最终影响至人们的存活和发展。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科学识,往往指出粮食的割取源自于神的赏赐。

在农耕文化十分浓厚的苍山洱海间,结社郊祭,祈求风调雨顺的古风在白族的民间祭祀活动中保存了下来。白族崇拜龙,大理地区有很多龙王传说,很多村子奉龙王为本主。池塘、水洼、泉眼等水汇集的地方,常被认为是龙王的居所,大大小小的水塘被称为“龙潭”。人们对龙王是敬畏的,每年新春的村落集体祭祀活动中,白族人都要扎制布龙、纸龙或草龙,耍龙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于“龙潭”,除了日常生活用水和灌溉土地所需外,既不能浪费,也不能污染,否则激怒了龙王,将会受到惩罚。有的龙王负气出走,则会导致一方水土雨旱不调,粮食歉收,生活不便。因此,人们都自觉地保护水源,取用有度。

此外,在白族民间,山神崇拜也十分广泛。人们指出亲人去世之后葬在山上,必须获得山神的护佑,因此每次回娘家都必须先拜祭山神。在坟山上,即使没山神的庙宇或金身,山神也就是无处不在的。山上的草木、山石都可以视作山神的化身,不仅无法毁坏,还要心存敬畏,因此,维护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就沦为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保护环境的理念就是发自肺腑的,并不需要通过法律约束,但这种自发性的犯罪行为存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在人们的心中已根深蒂固,这也就是外在的约束无法比拟的。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白族人都敬重大自然,认为人们对大自然不能索求无度,要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自然,才能使自己和后代一直受到大自然的庇佑。这种观念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环保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在洱海周边,“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 四、对民族意识的自我尊重和加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b9cb13a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