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杨绛

2023-01-24 07:3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杨绛》,欢迎阅读!
杨绛,素材,作文,高考

作文素材——杨绛

书房里,一张写字桌靠东竖搁,另一张朝南横放。满窗阳光静静地泻进来。

时间是实践最严酷的史官,这十二年,杨绛那纤弱的身体承担了人们无法想象的沉重痛苦,做了多少九十多岁的人超负荷的工作。直到接近百岁的前夕,她的脑子还在坚韧地思索着,她的笔还在顽强地耕耘着……

豪华落尽见真淳——真实真诚

在各种文体中, 散文是“文品即人品” 得到最好体现的文体。散文的特质就是“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从自己胸臆流出”的东西,不外是表现作家主体的个性与情怀。

杨绛散文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真切可信,真诚是她人格美的重要体现,也是她散文的重要品格。她的散文不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追忆亲人故旧,“我 ”都置身其中,如实“记录”,平心论事,除了偶而来点小幽默外,从不矫情臧否,故作惊人之语,或自我粉饰 ,而是向读者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让人们去鉴别,去品味。



乐善好施

杨绛在家里是个贤妻良母 ,对外则是个重义轻利、乐于助人的慈善者 ,即所谓人道主义者。在他所交往的朋友中 ,既有像温德先生、高崇熙先生、石华父、柯灵、傅雷这样的名家学者 , 也有像老王、 林奶奶、 顺姐这样的普通劳动者 , 而最能体现作者善良品质的则是后者。老王是个体三轮车夫,作者坐过他的车,请他送过冰,便熟识起来,常有来往。其间作者送给老王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平时也关心他的生活。老王便感恩在心,临死之前,特地把一瓶香油、一包鸡蛋送给杨绛,可算是对她德性的回报与奖赏。

淡泊功名,谦逊踏实

杨绛是国学大师的夫人,她自己也是学界名人,却怀有一颗“平常人”之心。他们夫妇俩曾戏言要有仙人的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进而又想到“凡间也有隐身衣” “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有了这种“平常人”的谦逊卑微之心,就能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杨绛认为:“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企慕庄子所谓 `陆沉’,这种藏身“众人之中”,不求显达,不求名利,只是为了排除干扰 , 多干实事 , 为人类造福 , 正是她谦逊朴实品格、 默默奉献精神的表露。



单纯纯粹、“平凡”、淡泊宁静、文人的坚守

杨绛先生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 依然是那种自然与纯粹: 纯粹的探寻, 纯粹的心境, 纯粹的生命存在, 纯粹的精神境界……文章自身的风格不同于风行当下的所谓畅销书, 而是在娓娓的诉说中给人一种生命的提醒与暗示, 一种思想的净化和心灵的提升。



文学史上, 杨绛无疑是一个边缘性的作家, 她的创作基本上是远离时代主流的。 文革后一片唏嘘控诉声中, 她从容平静写点小穿插, 专注大时代中的小插曲;当今文坛吵闹不清, 她若无其事在那里清理私货。 《杨绛散文》卷首译19 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们仨》 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 篇长文开头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 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 只求相聚在一 , 相守在一起, 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此这般自娱自乐坚守文化家园,让人敬佩和感动。 所以说杨绛散文完全摒弃功利性, 她以文隐身, 以文自娱,始终如一做一个精神贵族。人生境界决定了写作姿态, 迄今所见的她的作品表明,她的写作姿态是一以贯之的。她在写作中并不确立一种“文化英雄” 的姿态, 而是一种走出了自我幻觉、选择了适情任性的自然、平凡人生的知识分子的姿态。

这种写作姿态也就是她的人生姿态, 使她漠视功利性,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只从 一己的真实体


验出发, 着眼人生的一般状况, 希望走近人生真相。 这种知有不可为而不为的对自我力量有限性的把握, 这份不肯随俗俯仰的矜持, 贯穿着她 70 年的创作生涯, 而且遍布体现在其几乎所有的作品中。这种姿态在当今物欲横流、见风使舵的市场大环境下难能可贵。所以无论是荒唐狂热的动乱年代,还是追求经济快速发 展的市场 时代, 杨绛 身上的 品质、文人姿态始终如一,没有褪色,更没有消 弭,她始终守望在“非淡泊无 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 的写作空间, 这是她的麦田。语气温婉、平静的讲述, 达着有深度的永恒的生活哲理, 传达着生活中体验到的欣悦与隐痛。



杨绛宁静淡泊,生活十分有规律,劳逸结合,粗茶淡饭,不择精粗,饮食清淡。她认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这种快乐能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生活的极致,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与养生学。杨绛其人以及她的作品语不惊人,但却有着一 种洞达世情又超然物外的味道。



杨绛从写作 《我们仨》 时的思念与忧伤中摆脱出来, 把目光停留在生命本身: 人事易迁, 心事渺茫。而对待生命,“依然一寸结千思”——在沉浮取舍之间, 反观生命存在的意义; 站在生命的边缘, 孜孜探求人生的价值。丰子恺曾这样评价李叔同( 弘一法师) 的一生: “……纯粹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是登上人生的三层楼。即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 三是灵魂生活。”我想,杨绛先生凭借着她那颗纯粹的心灵和对生命永恒的坚韧与执著, 也早已登上了人生的三层楼。

坚强豁达、从容大度的精神、乐观淡定

40年代柯灵有一句品评杨绛的话 ,现在读起来还觉得熨贴 : 杨绛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 ,所以笑得明净,笑得蕴藉,笑里有橄榄式的回甘”。这种态度,固然主要体现了作者建立于高度智性之上的恬淡和冲和,但也体现了其中作者深厚仁者之心的内在精神底蕴。



她能从容大度地看待文革中出现的各种人和事。对于那些批斗她、打骂她、诬陷她的人 ,她也不过多指责 ,而报之以谅解的微笑与怜悯。因为到头来,“我们老家伙也罢,革命小将也罢,谁也不是谁的敌人”大家都在运动中吃够了苦头。她在《丙午丁未年纪事》 的结尾处写道: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 , 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就是说, “文化大革命”给她留下的不是屈辱与仇恨,而是对人的理解,对人情和友情的珍爱;也是对真理的坚信,对人生的执着。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崇高的人格!

杨绛老人经历过很多天灾人祸的变故,但她却总能以一种处乱不惊的乐观心态安然渡过难关。

如果说是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让她面对厄运不会选择逃遁。老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和豁达,是对苦难的漠视和超越。因为先生学识渊博,阅历深厚,慧眼 窥透人生,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 比如被迫剃“阴阳头”,她 会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 …… 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她在磨难中直面 人生,其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199734日,杨绛的独生女儿钱媛不幸病逝。 老年丧子”是人生一大痛,杨绛甚是难过。更不幸的是,1998121 9日,钱钟书仙逝。连续丧失亲人的痛苦压向杨绛先生,而她选择的寄托哀思的办法是: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最终的追求, 她对生、老、病 死领悟透彻,希望自己能够“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半年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 ,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而柏拉图这篇描述苏格拉底就义当日在雅典监狱里与朋友们的谈话文稿,谈的正是“生与死”的问题。2002年冬,杨绛定下心来写了《我们仨》,那是一本怀念亲人、回忆亲情的书,她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的。20037月,《我们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从杨绛散文的字里行间和整体风格,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 面对生活, 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都是愚昧、无能的, 我们只有理性对待, 勇敢面对。 所以《 干校六记》 苦而不痛,《将饮茶》 难而不,《我们仨》 哀而不伤。从中我们见识了杨绛的知性理性、温良宽容、永不言弃等淡定从容的人格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d3dbd6ba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