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日附和语语用差异

2022-12-07 00:5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日附和语语用差异》,欢迎阅读!
语用,跨文化,附和,交际,中日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日附和语语用差异

作者:张绍华

来源:《广东蚕业》 2018年第9



张绍华

(衡水学院外语系 河北衡水 053000

附和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文章认为听话人发出的笑也是附和语的一种表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日语会话水平尚浅等,在会话不能顺利开展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用笑来维护对话,进而可以推动会话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附和语 日语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 - 1205 ( 2018 ) 09 - 114 - 02

在国内大学学了四年的日语,毕业之后有机会去日本读研进修,非常荣幸。赴日之前,对自己日语语言的运用信心十足, 相信能很快的融入到日本的生活中。 可出乎意料的是,来日一周之后才敢主动用日语去和日本人交流,有一种隔阂让我不能融入到对话中, 这就是あいづ (附和语) 。以前在学习日语时,并为注意到附和语这一知识点,也未曾真正领悟到附和语在日语会话中能够创造一个温馨平和的对话氛围,促进对话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日本“和”文化思想。由于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因为语言使用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进而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更甚者会出现纠纷等问题。因而,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 有必要学习日语中的附和用语, 以便更好地适应日语语境下的交流。 为了对中日日常会话中附和语出现的频率、 种类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以自身的留学经历, 并对神户亲和女子大学4年级研讨会的学部生和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中日共计 20人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问卷调查, 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旨在对比研究附和语在日常会话中的作用。

1 附和语的先行研究和定义

在附和语的先行研究中,附和语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泉子?K?マイナード(1993)提出,附和语要把以下要素作为分析的对象:①うん、ふん等简短的答应词。②头部动作(明显的点头或者摇灯动作)③笑和与笑声相似的表现。

今石幸子(1993)指出在附和语的定义必须包含以下要素:机能、形式、有无双方交替说话、说话人的说话形式及和他的关系。

堀口纯子(1997)提出附和语的有以下特征:①附和语应出现在说话人发生途中。 ②附和语应有听话人发出。 ③附和语的作用在于传达“你说我听” “听明白了”等相关信号,并推动对话的进行。④附和语的表现形式较为简短。

呂萍(2010)认为附和语是说话人在行使说话权时,及说话结束之后,听话人对说话人给出的情报中有共鸣部分而做出的反馈且说话权没有发生转移的简短表现形式。

崔ユキョン(2012)认为附和语是听话人向说话人传达一种“我正在听着”的信号,不存在应答关系的对话。


大塚容子(2014)将附和语是说话人在行使说话权的途中,听话人对说话人给出的情报中有共鸣的地方做出一种反馈的表现。

基于以上先行研究,本文将附和语定义为:说话人在行使说话权期间,听话人在为了维持对话而不抢夺话语权的同时,给出的一种简短表现形式(包括笑和点头、摇头等非语言表现形式)

2 附和语的会话分析

根据这次的录像调查数据显示,中日附和语的种类和出现次数如下:













因为这次会话分为中国人和日本人小组和全是中国人小组,所以中国人使用的语言有汉语和日语,将他们的附和语分为日语和汉语两个语种,具体数据如下:







从表 1 和表 2 的数据可以发现,就会话中听话人的附和语的出现次数可以看出日本人是中国人的 2 倍,同时日本人使用附和语的种类也比中国人要多。其次,就中国人使用的附和语


可以看出, 日语的附和语要比汉语多。 汉语附和语的种类要远比日语多。 这是因为, 日本人使用的附和语多为公认的固定表达,而中国人用汉语对话的时候因个人的语用说话习惯不同,使用的附和语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笑在推进会话开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本论文认为笑也是附和语的一种。因此,也集中观察了会话者笑的附和表现形式。其中说话人发出的笑,不在本次统计的数据之中。有关笑的附和表现数据如下:







与都是日本人的小组会话相比,都是中国人的会话中出现笑的次数略高。但是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发笑的次数来看,都是中国人的小组要低于都是日本人小组的三分之一。从整体上来看,都是日本人小组发出的笑的次数要比都是中国人小组的次数要多。另外,中日小组发出的笑是三个小组中次数最多的。在中国人和日本人小组中笑声出现次数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日语会话水平尚浅等,在会话不能顺利开展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用笑来维护对话,进而推动会话的正常进行。

3 小结

本论文主要根据所收集的语料归纳概括了中日附和语的种类和使用频率,还指出笑作为附和语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维持和推动谈话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此外,在整理材料的时候发现因附和语功能的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使用附和语的频率和次数也有差异。关于这一方面,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进一步考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4b2c3959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