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怀的古诗小学渔家傲·秋思

2022-08-06 06:02: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伤怀的古诗小学渔家傲·秋思》,欢迎阅读!
秋思,渔家,伤怀,古诗,小学



伤怀的古诗:渔家傲·秋思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斗。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难。一方面,表现出平静叛乱、反对侵略和稳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简单冲突的心情。这种简单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亲密相关的。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接受。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气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根本实行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见“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见并未被接受,最终遭致了战斗的失利。他自己还患病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芜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详细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芜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详细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尴尬。“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严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到达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地。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累,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惋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消失这样气势阔大的作品,确实是难能珍贵的。




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176f414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