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祭日

2022-04-06 17:0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父亲的祭日》,欢迎阅读!
祭日,父亲

过了五一,是父亲去世五年的祭日,农历三月十九日。五年中,每到父亲的祭日,我就必须回家给父亲上坟,也顺便看看年迈的母亲。每到这天,心里总觉不踏实,心情非常沉重,思绪忽东忽西,模模糊糊,可是,父亲去世的情景,留在我的记忆里,清晰又难忘,此时,如幻灯一样,一遍遍在我眼前浮现。

那年的这一天,五一也正巧刚过,正赶上县里在麻大湖举办一年一度的小戏节——即董永文化旅游节,父亲和几个同龄的老人一起去看戏,散戏后已是中午,父亲来家还饶有兴趣地给母亲讲解着他爱看的吕戏《马大宝娶妻》尔后,又在自己的屋后种了几棵丝瓜扁豆什么的,一个下午父亲都在轻松地边干边玩,边哼唱着,兴奋的和孩子似地。晚饭后想要站起,就一头栽倒在地,从此再也没起来„„

父亲的死,很轻松,很安详,脸色却很苍白,很憔悴,眼睛微微睁着,似乎有挂心的事情。是牵挂我的母亲吗?西方路上放心地去吧!母亲把父亲的眼皮轻轻地合上,抽泣地说着。望着蜷曲在床上的父亲,脸上已没有一丝血色,我的心都要碎了,心如刀绞,泪如泉涌。父亲走了,却给子女们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父亲的一生太苦了,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地孝敬你呢,你就独自早走了„„

在我的记忆中,最亲最敬重的人,就是我的父亲了。至于很早去世的爷爷奶奶的事情,我了解很少,大多是听父亲说的。因为我从没见过爷爷,爷爷去世时,父亲只有十六岁,那时,他就艰难地撑起了,上有母亲下有三个弟弟的穷苦家庭的重担。当时我小叔的年龄,和奶奶去世时,我的年龄一样大,只有六岁,懵懵懂懂,淡淡的记忆。父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苦苦地撑到了小叔成了家,他自己却又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一想到父亲从小不容易,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地往外流。所以,记忆中我最亲的人,生命中我最敬重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每逢父亲的祭日,我都要到坟上去掉念我的父亲,恭恭敬敬地磕上三个头,也算是我这做儿子的,对已故去的父亲的尊敬与思念。

时值五一劳动节,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又是旅游的旺季,如果不是倒春寒的缘故,小麦可能已经秀穗了,可眼下小麦大多是含苞欲出,但对麦季的丰收,可能没什么影响。我家的墓地,被包围在一片碧绿的麦田的海洋里,再走二百米的水渠就是了。墓地面积不大,里面密密的长满了树木和野菜野草,有时还会发现野兔的洞穴,偶尔会听到乌鸦凄惨的叫声,显得非常凄凉。早年平坟的风头一刮,田野里的坟全都被平了,整成了良田,在这一大片麦田里,只留下爷爷那一座孤坟。五年前,父亲就追随陪伴在爷爷的左前方,父子俩朝夕相处,相依相伴,这里也就成了我祭祀父亲常到地方。

在故乡的土地上,眼下的一切事物似乎是那么的熟悉,那样的亲切,不同的是,两旁的树长高了,脚下的路拓宽了,连路边的小草,在不断地经受风雨的洗礼,更替着季节的繁荣与衰败。看到它们在春风中摇曳着旺盛的身躯,好像又见久别重逢的老乡亲,是那样的亲切热情,不由想起小的时候,与伙伴们一起挖野菜,逮蝴蝶,在麦田里摔跟头。跟着父亲给麦田浇水,在水渠里抹得像个泥猴一样„„这里,充满了我儿时的欢声笑语,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使我快乐的成长。时光飞逝,弹指之间,儿子已步入了大学的殿堂,可是,对这块土地的记忆,却是清晰依然,是的,岁月流走的是我们的生命,却流不去我们童年的记忆与欢笑。

走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随处可见我童年的足印,随处都会勾起我童年的回忆,有欢悦,有欣喜,有哀伤,甜甜的,酸酸的,风中隐约还会听到儿时欢乐的笑声。这里,充满了我的喜怒哀乐,记录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故乡的人,故乡的情,成为游子心中,对这块土地最真诚最依恋的记忆。许多次,我曾坐在堤岸的树下,望着静静的湖水发呆,对着蓝天白云出神,我和乡亲们一样,对这块土地默默地布施着微弱的爱,渴望家乡的乡土文化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把最先进科学的种子,种到家乡这片热土里!这,几乎成了我的梦想与追求,年复一年,故乡的梦,在时光的涤荡


下,一次次在春天里萌发,故人也在随着时间的流走,从血气方刚,如花似玉,慢慢走入属于自己的墓地。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短暂!每当想到生命的消亡,心头顿生一种悲凉! 原来,生命就是那么的简单,人生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无论你在时间的长河中游弋多远,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的灵魂将会轮回到生命的原点。少年时期,年轻力壮的父亲,为了我们姐妹几个的学习,他不惜放弃了多次大好的机遇,尽努力地默默地奉献着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记得一次义务修河堤,午饭每个劳力只分一个窝头,父亲为了省下四分之三的窝头,给孩子们吃,喝玉米面子粥充饥,长期喝个水饱,哪能撑得了抬筐推土这样的累活?终于有一天,父亲累倒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心酸流泪。可是父亲从没怨言,没有牢骚,他说:“我们这一辈,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干累活,还吃不饱,你看人家城里人,吃的是啥?穿的是啥?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走出去,创一番事业,不求很好,能过份平静的日子就行。”父亲平实朴素的语言,又何尝不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渴盼呢?

每年祭日这天,我的思绪模模糊糊,痴痴的回忆着,想的最多的还是父亲生前的事情。最让我心动的事,还是祖父死的时候,父亲只有十六岁,一个懵懂少年就要担起“长兄为父”的家庭重担,是何等的不容易啊?!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在家族的歧视中,学会了坚强、自立,忍受、大度,和三个叔叔相携相扶,在贫穷中渐渐长大。同祖母在精神疲惫中,一个个给他们成了家,从中也体现了“有父从父,无父从兄”的传统美德,父亲的为人更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来,旁边的邻居嫉妒父亲威信与人缘,朋友之间往来友善密切,常借酒寻衅,并出口辱骂,母亲忍受多次,想找他理论。那时我的年龄已和祖父死时,父亲的年龄一样大,哥哥比我大三岁,我们兄弟俩就想去教寻教寻他,可是父亲把我们反锁在屋里,谁也不允许出去。父亲说:“和人相处,不要看当时,不要计较别人的一时冲动,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才能心平气静,以后的日子才能消停。事后,父亲还嘱咐我们:“以后在外面见到他,不要责怪他,还要喊他叔,毕竟邻居这些年了,咋也有个脸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c00e0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