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6《终南山》教学设计(完整)

2022-09-25 05:1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版)6《终南山》教学设计(完整)》,欢迎阅读!
终南山,整版,教学设计,完整

7《终南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般学习诗歌的方法,读懂诗歌。

2、过程与方法:了解王维的“散点透视”法,从不同角度描写终南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大气磅礴、壮阔、清远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 教学难点:

因为是古典诗词,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诗词必要的知识、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读懂诗歌的五个方法:知人论世、注意题目、重视注解、关注词语、了解意象。 二、王维生平:

王维,字摩诘,701年生,761年逝世,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755)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曾拘摩诘于洛阳普施寺,授以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居于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王维崇佛教,性喜山水。其写景诗体物精细、描绘传神、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富有诗情画意之美,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晚年居蓝田辋川,多写隐逸生活和谈禅说佛之作。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景。常以“破墨”写山水松石,曾绘《辋川图》。明•董其昌推王维为山水画“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大唐盛产天才,(王勃6岁时善于文辞,13岁时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14岁做官;骆宾王七岁写下了“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武则天近侍上官婉儿十四岁能诗;李白在5岁时诵六甲,10岁时观百家;白居易,1岁时开始识字,五六岁就能做诗,9岁时已精通诗韵)王维也是这些天才中的一个,他9岁能文,17岁就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21岁就中了状元。

这首诗根据题目《终南山》,写的是钟南山,是写景。是作者晚年隐居的地方。写景不是目的,是要抒情,那么抒的是什么情? 三、抓关键词、抓意象:

1.首联用“近”“连”两个词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终南山什么特点? 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



1


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颔联描写了一副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意态? (青霭:指云气。因其色紫,故称。

2.以互文的手法,细绘了终南山风卷云舒、烟涛微茫、云霓明灭的奇幻景象。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白云”“青霭”“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3.颈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描绘了诗人登上峰颠所望见的深渊辽阔的壮景:一峰之隔,分野不同,地域各异;重峦叠嶂,同一时间,阴阳不同。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山,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回望”和“入看”体现了诗人的游踪、游兴和陶醉自然美景的神情意态。 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

尾联由写景转为写人,写诗人下山向樵夫询问投宿的情景。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2


5.怎样理解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要了解这首诗体现王维的“诗中有画”,首先要了解“散点透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四、课堂小结:

作者只用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从不同的角度为终南山传神写貌。全诗歌咏终南山的雄伟壮丽、烟云变化。全诗写得大气磅礴,意境壮阔而清远,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有着玩味不尽的诗意。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59d626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