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登泰山的点滴感悟

2023-10-05 04:2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次登泰山的点滴感悟》,欢迎阅读!
次登,泰山,点滴,感悟

上周随单位的一帮年轻人去山东旅游,威海、蓬莱、长岛、曲阜、泰山一路走来,游兴十足,也颇多感慨,亦不免劳顿。其中登泰山感受是最深的。对我来说这次泰山之行已经是第三次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自古迄今,登泰山总共有三条路线。大体秦汉以前从东谷登山,东谷在玉皇顶的东侧。唐代开始循中谷登山,就是岱宗坊、红门、斗母宫、中天门的路线。宋以后,人们逐渐开辟了西代谷登山的路线,即今日的黑龙潭、竹林寺到中天门的路线。

初次登泰山是在9210月左右,天气已经微冷,山中不免寒气逼人,好在正值正午时分,阳光明媚,我们一行有三十多人,沿中谷而行,虽说路途长了些,也不免有多处陡峭,可一行人有说有笑,并不觉得艰难劳累,经南天门,过十八盘,一直到玉皇顶,似乎是一气呵成的。站在泰山极顶“孔子小天下处”俯瞰群山东海,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五岳之尊的气势,尽享其中。

第二次泰山之行是在20015月份,凌晨两点我们一行五人从西路驱车过黑龙潭、竹林寺到中天门,然后徒步爬山。行进中微雨濛濛,风雨交加,上山的路在黑暗中只能摸索前行,大有“行路难”的感觉,更有淋漓之苦,李健悟《雨中登泰山》的“雨趣”全无,幸运的是当我们到达泰山之顶,漫步天街时,雨住了,风停了,天晴了„„我们屏住呼吸,全神贯注观日出的那一刻,仿佛是在飘渺的天际,一个小红点跃跃跳动,又好象是在眼前伸手可得,转瞬间那红点在扩大,喷薄而出“正赤如丹”冉冉升起,在“日观峰”上,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炙手托日的那一幕永久的画面,据说古人登泰山看日出,有三遇之说:一是正月无雨,海晕不升;二是,春秋气爽,新霁无尘;三是仲冬雪后,晓绝云烟时。看来我们也有“三遇之说”之幸啊!

时隔六年再度登泰山,是在这阳春四月,柳暗花明的季节,不幸的是,天公太不作美了,这天的天气阴沉沉的,而且风势特猛,又是在午夜三点,我们顺西路驱车到中天门,天黑、路难、风大,所以登之艰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是这样我也不虚此行呀,年轻人初次登泰山自然是兴致颇高,不畏艰险,也多有新鲜之感,我虽说三次泰山之行了,可是山上宗庙、牌坊、碑文、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字还有那么多的传说轶事,让我也有诸多收获。

泰山在历代历朝、在中国人民有心目中,永远是一个崇高的形象。而且历代帝王,为了彰显自己的政治统治,建立崇高的名号,扩大自己的影响,借助山川神灵,祥瑞征兆施展自己的威名,大都有举行规模宏大的祭祀封禅活动。据传说有七十二位国君封禅泰山。周朝建立后大为兴盛,因此,周王登上泰山举行封禅。汉武帝为了组织战争,抗击外侮,亦效法前人曾几次封禅泰山。由此可见泰山的威名和历代帝王封禅有密切的联系。

历代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在游历泰山中留下了许多箸名的诗文,把文化渊源与自然山川融为一体,使泰山的文化底蕴丰润流长。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司马迁从历史和社会思想史的角度历数泰山的庄严凝重的形象;曹植的《仙人篇》因泰山而构思,寄托了他为了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闷,他的《泰山梁莆行》记叙了山东海边人民的苦难生活,也反映了他登泰山的深刻印象;李白的《游泰山六首》写了他登南天门的感觉,写观日出,写山巅夜色,都是把现实和想象揉合在


一起,极尽其浪漫主义的情怀。“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皆使后世登山者为之一粲。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泰山从鬼神、神仙、封禅的迷雾中解放出来,第一次洗尽了历史的沉淀,还泰山自然美的本色。在他的眼里,泰山,她是雄伟壮丽,高大幽深,确确实实是自然的宠儿,天地间的伟构。

苏轼于熙宁九年经济南的南山、四禅寺和灵岩寺怀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来到泰山,遗憾的是他没有登上泰山,只是在山下目睹了游人如织的繁华场面,写下了忧郁之情的《岳下》诗。

姚鼐是清代箸名的散文家,他的《登泰山记》《游灵岩记》不事雕凿,重自然之美,给人以天趣自然,悦心怡情之感,因而名扬天下。姚鼐是在寒冬腊月登泰山的,又是在大雪新霁,泰山银装素裹,冰道积雪,风吹雪花扑面,攀登之劳可以想见,他在特殊的时令登泰山,捕捉特殊的自然现象,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精彩文章。

泰山雄奇巍峨,风光绮丽,为历代游客所折服,所咏叹。那“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誉为四大奇观。登泰山,领略其自然风光,是淘冶人的性情美的享受,但是时令季节不同,心情境遇不同,登山的目的不同,感受和见闻也就各不相同了。正如范仲淹在登岳阳楼时一样,同样的景致,却有着两样迥然不同的感受,一是“春和景明”一是“满目萧然而悲者矣”不过有一共同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泰山虽说是天然所就,是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是崇高伟岸的形象。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渊源,宏观世界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陈迹,它在人们的心中矗立起了一道精神的丰碑。它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历史,一种傲视天下的精神象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d7aa6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