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名校推荐】贵州省思南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设计

2022-07-22 10:3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KS5U名校推荐】贵州省思南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思南,人教,贵州省,语文,高中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贵州省思南中学张志敏 教材概述:

本文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

文章内容表面上看是分析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诗人们用意象“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其实质是来阐发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文章分析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这一意象的捕捉之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透视。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意象。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所引用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上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与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登高》,赏析其中的名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问: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

2、从赏析中同学们知道“落木”则为在秋风作用下漫天飞舞的树叶。则问:杜甫写作此诗时为什么使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

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每段序号标出,把每段中的古诗句划出来。(教师提问式教学方法来理清思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诗句。

1、教师问:这些诗句中均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教师可对这些诗句进行适当点拔) 学生答:是“叶”。

2、教师问: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吗?

学生答:有的诗句用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用的是“落木”而有的用的是“树” 3、教师问: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学生答:“木”字

(二)让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

4、教师问: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以课文中找出“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提问让学生在第4段中找出“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的区别。

教师补充“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高树……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使人感觉层层树叶的波动。

从课文中比较出“树”与“木”的不同: 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枝叶疏朗,黄色,本质的干燥 意味:树,饱满、飘零 木,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 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5、教师问:由此第四段中对“木”和“树”的比较,作者得出了“木”在形象上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学生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6、教师问:“木”,除了这个艺术特征外,还有没有其它艺术特征?在哪一段中体现出来? 学生答:第六段:“木叶”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1 / 3


7、教师问:第4段和高6段分别讲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那么第5段又讲了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

学生答: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暗示性仿佛就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三)8、学生齐读第7段,然后教师总结。

师讲:在诗歌艺术里,有很多意象在概念上相去无已,比如“树”和“木”,然则到了艺术象领域,差别却是一字千里。 三、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阐释了在古代诗歌中,很多诗人对“树叶”这个形象总是用“木叶”去替代原因,让我们明白了诗歌语言运用上的暗示性问题,更让我们知道,在诗歌意象里,很多事物在概念上相去无已,其实到了艺术领域却常常是一字千里的道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特别注意此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举出些古代诗歌的意象进行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上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表面上是阐述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概念,分析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其实质上是来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其实,在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中,这种现象是不胜枚举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些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让学生去找出学过的诗句。 “月”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圆”。——杜甫《月夜忆舍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酒”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言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之慢》 “雁”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柳”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2、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李治《送韩揆之江西》 3、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教师问:这些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那么,大家思考,以上意象的特定意味。 学生答:学生回答一定是众说纷纭。

教师补充:“月”:望月远怀,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情。 “酒”:则是“愁”的象征。

“雁”则在很多诗歌中是传情物、常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柳”则常常与离情有关,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布置作业。

其实,在有些诗歌中,同一意象的内涵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几首诗,看看此些诗中“柳”这一意象因内涵的不同,是如何导致主题的不同。(教师下发资料) 咏柳



贺知章 李商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2 / 3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咏柳

唐彦谦 曾巩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例子,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更是看到了诗歌语言独特的魅力,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也为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所折服。 附:板书设计 《说“木叶”》

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枝叶疏朗,黄色,本质的干燥 意味:树,饱满、飘零 木,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 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它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ca863e5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