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转变

2023-01-22 07:2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转变》,欢迎阅读!
角色,社会化,转变,定位,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转变

作者:李乐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10

要:不同的视角下教师角色具有多重角色的特点,主要从教师社会化角度来分析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变,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不同的角色定位代表了教师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层次,作为教师应在自身社会化过程中自觉地调整角色向更高层次迈进。 关键词:教师;社会化;角色定位;角色转变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教育使人们逐渐认识、承担和完成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教师不仅承担了学生社会化的重任,同时也要完成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如同舞台角色的定位需要分析角色所处的背景一样,教师的角色分析同样需要结合不同的背景来进行角色定位与角色转变。

一、对教师社会化过程的理解

在我国教师社会化主要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教师社会化程度与这两个阶段相一致。我国教师职前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师范类教育中,职前教育具有外部强制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强制性表现在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入师范院校就必须按照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去学习;不确定性表现在部分学生尽管在师范院校学习,为成为一名教师做准备,但并不一定今后就成为一名教师。教师社会化任务主要在进入岗位之后完成,即职后社会化阶段,外在的职业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完成教师社会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职业身份已经确定,职业角色逐步与自身角色相统一,教师社会化逐步转变为教师自我的职业期望,成为教师的自我需要,最终完成教师角色社会化。 二、教师自身角色转变和定位

基于教师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环境和个人心理等因素,教师自身角色是不断变化的。 1.从被控制者到控制者的转变

我国目前教师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师范院校毕业学生和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师范教育是按照社会所需要的教师来培养学生,非师范院校学生除了满足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外,必须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才能成为教师。社会通过培养、考核、限制和选择等方式控制未来的教师,职前社会化本质上是被控制者。进入教师岗位,教师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教师运用官方、法律赋予权力去教育和管理学生,社会赋予教师职业控制者的角色,进入教师岗位身份从被控制者转变成为控制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在教师社会化过程中,必须经历从被控制者到控制者的角色转变。青年教师必须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使自己具备教师应有的控制教学的能力。尽管进入教师岗位意味着社会赋予的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已经拥有,但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必须通过自己的知识权威和人格权威才能真正具备教学的控制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控制者。 2.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变

从学习者向实践者的转变并不像第一次转变那样界限分明,是一个教育意识逐渐萌生的过程。教育意识的萌生必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认识活动相结合,并表现为稳定的职业行为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教育意识。

教育意识源于对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认识,教育意识还源教育情感体验,教育情感体验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复杂情感。青年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以及自身对其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会有不同的评价,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并逐步形成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并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这种认同感会逐步在其职业活动中稳定下来,形成一种推动教师职业走向成熟的动力——教育意识,即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并自觉地按照外在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从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到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和实践,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职业认同,进而形成不同层次的教育意识,教师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从学习者转变为教育实践者。 3.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

一名合格的教师意味着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自主把握,即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能以自己的方式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下,教师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使教师成为一名能够将教育生活与个体生命内在地、和谐地结合,把个体教育实践中的探求、创造转化为对个体生命价值和职业生命意义相结合的教育家。前者其职业行为是在模仿前人或效仿专家的基础上展开的,后者必须将自觉教育意识和个性特点融入教学实践中,将教学实践、个性化的创造力、师生的情感等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智慧,实现从模仿者到教育教学创新者的转变,从普通的教书匠转变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家,转变为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能够站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前沿,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家。 参考文献:

傅显捷,袁刚.教育社会学断想:教师角色理论探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编辑 薄跃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633cc5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