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2022-12-25 21:0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分配律,乘法,反思,教学

执教《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一、教学情况:

初次试验:20103月我校举行骨干教师观摩研讨会,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一个程度中等的班级试验,该班学生我不熟悉,也没有提前布置,当天直接上课,整节课气氛还是比较和谐的。学生在理解了书中的原定律后,由于通过具体的练习题再次完善归纳,遵循了层层渐进的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兴趣也很浓厚,尤其在我提出“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本节课我们没有按照书中的“两个数的和”的形式而归纳成这样,会不会觉得很难呢?”学生嘴撇的老高,觉得我小看了他们,看到这些我很欣慰。课后教研活动,教师们对于这样的大胆尝试,认为有新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可行的。不足:师生不默契,内容过饱满,导致拖堂。

再次试验:2011年我校2位教师再次使用此教案尝试,由于是自己教的学生,没有发生拖堂现象,并且其中一位教师连最后的思考题都全部完成。

二、执教反思: 1“情境设计”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起了支撑的作用。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本节课我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师生比赛以及笑脸图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2、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从笑脸图引入,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计算、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ab)×c=a×cb×c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如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


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3、按照初步感知——验证猜测——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

学生通过笑脸图的算式初步感知算式间的联系,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违背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验证,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主动探究验证,用多个例子得出普遍规律。

4、质疑教材,大胆尝试。

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积累探讨如何用好教材。根据以往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稍加改变,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5、精挑细选,设计有效练习。

“用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中的练习题,本节课我设计练习题把握从易到难,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梯度,既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上考虑,又从训练思维的灵活上设计,寻找除书本外一些题型灵活,内容丰富,具有开拓学生思维举一反三的习题,增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练习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3dcfa31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e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