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圈主抬爱

2022-03-28 04:44: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承蒙圈主抬爱》,欢迎阅读!
抬爱,承蒙

承蒙圈主抬爱,让我以东北风情为题,介绍东北地方风俗文化,很是感动。许久以来,也想写些关于关东的故事,就借此东风,讲述身边的故事与朋友们来分享。文字浅薄之处,还请包涵。

———————— 阡陌书生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相信读者见到这句,曾感动了无数赤子之心的歌词,就会情不自禁想起,那首传唱了几十年的《松花江上》,思绪随着歌声飘向东北那遥远的白山黑水。 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作者张寒晖本身并不是东北人,而是河北定县人。1936年他当时在西安教学,面对国破家亡,满怀悲怆之时,如泣如诉的写来这首歌曲。

经学生口口相传流入东北军中,激发了将士强烈的爱国热情。到了1937年除夕夜前,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曾说现在有一首《松花江上》,让人听了肝肠寸断,可见影响力之深。 张寒晖先生不是东北人,我却是东北人。虽然随军人出身的父亲从陕西部队转业,举家北迁到的松花江边。但是我的祖辈们,就曾经生活在这里。

到地方时,我还是个孩童,从小穿着打补丁的破军装,嘴里喊着: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没有大姑娘的民谣,和操着南腔北调的伙伴们,满大街的四处乱跑。 沙石路上除了能见到台破旧的客车,就是部队的大篷车和满眼的国防绿。当地原居民很少,有的多半是山东闯关东的后裔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

当地说是个县城,初见其实就是个小镇。城里,为数不多清水砌筑的旧砖房,多半都是公家的,住户比比皆是草坯房子篱笆墙。当地人用泥土和毛草混合在一起,脱成一尺见长的土坯,阴干成土砖垒房屋;然后挑选粗直的柳条子,埋在土里夹成篱笆墙;很多柳条到了春天还发芽长出叶来,满目青绿别具特色,这也是关东民间文化的标志。烟囱更不像关里砌筑在屋内,而是立在山墙外面悠然的冒着炊烟。

到了冬天,母亲打好浆糊,我和家人在屋外用麻纸糊窗缝,用来防寒。不用担心窗缝纸脱落,会伴着严寒结结实实的冻在木窗上,直到第二年春天来临再揭掉,保温效果很好。 雪很大,家门前的路上经常淤车。不戴帽子的司机头上冒着白色水气,辛苦的挖着车轮旁的雪。听到吆喝声传来,不误艳羡的看着狗拉雪橇飞驰而过。直到等来父亲和邻居找来牛马,将车拖出雪窝子。司机才千恩万谢的,慢慢拱猪般把车开出去。

冬天里,孩子们的游戏很多,打雪仗、坐雪橇,冻红的笑脸啃着一串串冰糖葫芦。大一点的孩子,帮着大人在河里凿冰眼,用水瓢就可舀到鱼来,甩到雪地里的鱼儿活蹦乱跳,煞是喜人。

偶尔也会凑到女孩堆里,一边帮她们悠着放在吊篮里的弟弟(关东的孩子,从小放在吊在屋内房梁下的木摇篮里,类似条状的洗澡盆,只是小得多);一边和她们歘嘎拉哈(猪的前肘关节的一块小骨头,形状如脚面)。脊为背窝为心,四块嘎拉哈,配一个小的布沙包即可。每次要将沙包抛过头顶,在沙包落下之前,将讲定好嘎拉哈的背或心完成,以此论输赢。经常为此,惹军人出生的父亲生气,认为我没有男子汉气概,索性吐下舌头一跑了之。 邻居家有人病了,就会有提妖伏魔的神仙舞(当地人信萨满教,也叫跳大神)可看。但一定要小心翼翼的,不然就会被邻家姐姐(那时东北的大姑娘抽烟袋锅,屡见不鲜)的烟袋锅敲到脑袋瓜。一番央求之后,邻家姐姐多半还是会开恩,让看上一小会。能瞧见屋子里的病人躺在火炕上,地上放着火盆(和南方的烤手炉一样方便)取暖。那个巫医神汉头戴皮带,上插野鸡翎子,拿着个皮鼓一边敲打,一边不知嘟囔着什么,装模作样的乱蹦乱跳,样子很有趣。 看罢,会兴高采烈的跑到外面过家家(几个孩子扮装家人,演话剧)学着跳大神的样子,


惹来大人们一阵哄笑。

最喜欢的时光,莫过于过年了。

年三十夜里,大红灯笼映红了小城。城里没有路灯,夜里常是伸手不见五指。一直要亮到正月十五,是不能关灯的,寓意益寿延年和香火不断。现在虽然楼群阳台彩灯取代了红灯笼,却还是要亮到那时的。

年夜里,早早的炕上靰鞡(满语)草(靰鞡草东北一种很柔软的草,干燥后做鞋垫保暖,防冻坏脚)鞋垫。全家人睡在热乎乎的火炕上,一顺水头朝外脚朝里,头挨着头听母亲讲当地鬼怪神仙的传说,嘻笑着甜甜睡去。

头戴狐狸帽子、反穿毛在外的羊皮袄,经常会给家里送来他们打到的野味(那时司空见惯,常有野鸡飞到院子里,袍子也经常陷在野地雪坑里爬不出来,用棒子就能打到) 野鸡和袍子居多,有时也会有野猪肉可吃。只是私下里感觉野猪肉过于粗硬,没有袍子肉来的细腻鲜美,所以每次都会偷着夹袍子肉来吃,这点心思瞒不过父母,看见也只是一笑了之,索性有恃无恐。

母亲包的粘豆包(东北人过春节,喜欢吃的粘食物,相当于南方的汤圆)和酸菜(东北人冬储白菜的一种方法,装缸使其发酵,然后食用,味道酸咸开胃)饺子,是我的最爱,每次都吃得肚皮鼓鼓。要是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自然要大声欢呼着好运来。 饭后,嚷嚷着要吃冻梨或者冻柿子(东北冬季常见的冻果,酸甜可口果汁充足)。母亲嗔怪着,刚吃完粘豆包会肚子疼,只好望梅止渴;少时休息,待有的吃了大口朵颐,果汁弄得满脸都是,逗得母亲一旁笑我的吃相,就像几辈子没见过似地。

初一和初二,东北人家里是不扫地的,说是怕把家里的财气和运气都扫走,只有待到初三方可扫地。母亲开始时还不太习惯,渐渐的也就入乡随俗了。

不习惯的不止母亲,正月里不让人理发,不知道哪门子道理,说是如果理发就会死舅舅。这时,母亲却是信之有加,多次嘱咐我们不要理发。结果就是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剃头铺子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理发,把理发师傅累个半死,却笑容满面。从那时起,年年如此到现在。

长大以后,有了心思。早早便赶在三十前理了发,省的惹来母亲不高兴。 与时俱进的,还有东北的老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逐渐随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了新三宝(人参、貂皮、鹿茸)。除却貂皮当时原属于富人的装扮,如今大街之上已经随处可见外,其他的日常里都还有得用。何况环保意识日益渐强的时下,穿着貂皮招摇过市,多少有些显得不够厚道。

唯一初衷不改的,就是东北人的热情好客。

来过北方的客人,对东北人的喝酒怕是体会深刻。虽然目前东北人也在讲究合理膳食,注重医疗保健;然有朋自远方来,却必会奉上美味珍馐一醉方休,方显得待客热情,厚道朴实。结果多半是来客大吐苦水,面带苦笑之时,却换来主人的真诚相待,视为兄弟,否则必会认为瞧不起东家。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不太会喝酒。在一次接待后,胆汁都吐了出来;再来客人,他们就没有能站着离开酒桌的了。现在虽多少改变了些风俗习惯,多数地方却还大都如此。

在松花江边的小城,居住了近四十年。虽不是生于斯,却长于此,有如亘古不息的江水一往情深。

还记得结婚当天,爱人娘家用红纸包裹的九斤离娘肉(新娘离家,要割块猪肉代表离别)直言不讳的东北风俗,曾让我为之震撼。婚后三天回门(俗话讲:回娘家),倒很人性化多少有些安慰的成分。这时岳父递给我101元钱的红包,寓意百里挑一的比喻,委婉含蓄的北方民意,让我为之动容。

爱着这方水土,爱着这方水土养育的勤劳的爹娘。就像是鲑鱼(当地叫大马哈鱼)每年


秋天白露前后,就会从鄂霍茨克海游入黑龙江逆流而上。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松花江产下鱼卵,精疲力竭后死去。孵化后幼鱼便会沿着他们的父母的轨迹,游入大海。长成后再重新回游,周而复始绵延不绝。故土难离,如此落叶归根之意,情动天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生命之河,就是这样一块生命的热土,五年来生态环境却横遭污染。2005年的吉林石化爆炸,引发松花江水污染;到2010年吉林洪灾,7000带有化工品的空桶冲入松花江,人为次生灾害近在眼前。

全线预警,奏响警钟!一场生态灾难迫在眉睫。危难关头,心里不禁又想起那首歌: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九一八”(谁来救一把)? 痛心疾首,仰天长叹之时,我不禁声声要问: 为什么松花江总是遭到污染? 这个化工厂家到底离河道有多远? 规划选址时,当地政府部门作何考虑? 难道非得松花江沿岸生灵涂炭,才会惊醒? 洪水固然会退去,却要人民心灵永远受到伤害? 大灾之后,面对的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7ac5ac1a37f111f1855b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