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化蝶”现象及其意蕴

2023-02-04 16:01: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化蝶”现象及其意蕴》,欢迎阅读!
意蕴,典籍,中国,古代,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化蝶现象及其意蕴 蝶,古名蛱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本作蜨蛱,蜨也。俗作蝶。南宋戴侗《六书故》云:蛱蝶,蝴蝶也。粉翅长喙,卵草木上为虫,食草木,化而为蛹,再蜕而为蝶,其类不一。蝶,因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习性而为人们所熟知,又因其独特的生命历程而不断地被人们联想和想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关于化蝶的故事层出不穷,综观之,主要有物化为蝶和人化为蝶两类。 (一)物化为蝶

由于古代先民的自然生物科学知识比较落后,不能科学地理解和认识蝶由卵到蝶的化生过程,所以只能从自己能够理解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解释不熟知的事物,于是认为蝴蝶是由别的物种化生而来。宋·蔡卞《毛诗名物解》 蝶,粉翅有须,一名蝴蝶。《列子》曰蝴蝶,胥也。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尝见园蔬,其叶为蝴蝶者,有三分二已蝶矣,其一尚叶也。干宝曰稻成萤,麦成蛱蝶,岂虚语哉。又晋崔豹《古今注》蛱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生江南柑橘园中。

所谓乌足之叶成蝶、园蔬成蝶,麦化蝶,橘化蝶,实际上是蔬菜和橘、麦等植物受到螟蛉等虫害,蝶、蛾产卵于其上,蠹而化蝶。古人对此并不十分理解,认为这些都是由他物化生而来。这种物化而为蝶的思想,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理解世界、阐释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是古人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种理解。如《列·天瑞篇》所云:

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灶下,其状若脱,&&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列子认为,世界万物万形相互转化,生生不息;四季更迭,春秋代序,生命可以以不同的外在形式存在于世,神本无期,形则有凝。万物化生自有其枢机。又如干宝《搜神记》 天有五气,万物化成&&腐草之为萤也,朽苇之为蚕也,麦之为蛱蝶也&&自无知而化为有知而气易也&&然腐草之为萤,由乎腐也。麦之为蝴蝶,由乎湿也。尔则万物之变,皆有由也。农夫止麦之化者沤之以灰,圣人理万物之化者济之以道,其与不然乎?

蛱蝶由麦所化生,蚕由朽苇所化生,萤火虫由腐草所化生。万物化生,都是由气在主导着,随着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变而动,是为顺常,苟错其方,则为妖眚,以此来论证圣人理万物之化者济之以道的必要性。

另外一种物化而为蝶的故事则和神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有关。

在古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物化为蝶的奇异故事。如唐苏鹗《杜阳杂编》载穆宗皇帝时宫中金钱玉屑化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鲙鱼化蝶、坏绿群幅化蝶、百合花化蝶,段公路《北户录》载木叶化蝶等,这些唐人笔记小说中的物自然而蝶化故事,大多是自无情之物而化为有情之物,颇多怪异之说。又唐冯翊《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术条载,咸通中进士张绰用纸剪蛱蝶三二十枚,以气吹之,成列而飞。宋《太平广记》载陶、尹二仙衣化蝶以及明陈耀文《天中记》衣化条所以引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古木丛生,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遗衣所化。这些故事托辞于神仙道术,很明显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

这些故事,究其原因,一是蝴蝶化生的生命历程既为人们所熟知而且容易引起人们的生发和联想,再就是蝴蝶体态翩跹,羽衣斑斓,和道教所追求的羽化而登仙暗然契合,于是在道教的发展以及道教思想的传播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和蝴蝶有关的神仙灵异故事,当然也和追求奇闻异事的传奇风气有关。

这种蝶化的灵异故事,在佛教故事里也能找到相关记载,据《宋高僧传》之后唐凤翔府道贤传载,(道贤)殆死,焚之火,聚中尽化金色蝴蝶而飞去。或手掬衣扇迎之,归家供养焉。由此可以见出在宋代三教融合背景下的佛、道相互影响的痕迹。


(二)人化为蝶

人化而为蝶,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庄子·齐物论》载: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中化而为蝶,忘记物我之分,翩翩飞舞,自由自在,自适其志,庄子以这个譬喻来宣扬一死生,齐万物的物化思想。自此以后,庄周梦蝶的故事就增添了诸多哲学意味。 人化而为蝶,还有两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个是韩凭夫妇化蝶。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四载郓城县有韩凭冢,引《搜神记》云:宋大夫韩凭取妻美,宋康王夺之。凭怨王自杀。妻阴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蝶,又引云凭与妻各葬相望,冢树自然交柯,有鸳鸯鸟栖其上,交颈悲鸣。但今本《搜神记》没有化蝶之事,不过既然李商隐有莫讶韩凭为粉蝶(《青陵台》、青陵粉蝶休离恨(《二月二日》)等诗,则说明至少在中晚唐时候应该就流传有韩凭夫妇化蝶之说。无论是化为蝴蝶,还是化为鸳鸯,都寄托了人们对韩凭夫妇凄美遭遇的哀思,表达了人们坚贞爱情、矢志不渝的美好理想与信念,并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焦仲卿妻》

另一个是梁祝化蝶。宋代兴起的梁祝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很明显有受到韩凭夫妇化蝶故事的影响。词调中有《祝英台近》,首见于苏轼词,明谷兰宗《祝英台近》专咏梁祝故事。据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

东晋,越有梁山伯、祝英台,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访之,乃知祝为女,欲娶之,然祝已许马氏之子。梁忽忽成疾,后为鄞令,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地而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塚,哭之哀恸。其地忽裂,祝投而死之。今吴中有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由此可见,蝴蝶已经被人们赋予了很深的爱情意蕴了。可以说,在人们心中,比翼双飞的蝴蝶已经变成了爱情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鸳鸯、比翼鸟、比目鱼、相思树等动植物都可以象征美丽的爱情。蝴蝶之所以也能成为爱情的象征,并流传下来一段如此凄美的民间故事,首先是因为它们色彩斑斓的美丽形貌、翩跹飞舞的自在身姿、结伴而飞的生活习性和春天里随处可见的身影,再就是因为这些经过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歌咏渲染,使这个随处可见的物种,变成了人们追求美满爱情理想的感情寄托,也使它成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象原型。

综观之,无论是物化为蝶,还是人化为蝶,化蝶现象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哲学意义,一个是爱情的象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35483858f5f61fb63666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