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2023-01-12 07:2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欢迎阅读!
社会,构建,主义,和谐,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1)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2)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标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稳定;效率;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遵从和谐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在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任务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证。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对和谐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促进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发展和政治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发展等多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发展要以人为目的,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它要求遵循五个统筹的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促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的同志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他们往往只重视经济增长,轻视社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国家来说,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甚至在一定






阶段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战略重点,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变,社会发展的历史欠账较多。在一些人的思想里,总以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蛋糕做大了,其他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纠正这种片面的看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把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列的位置,使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成为政治、经济、化、社会为一体的整体,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处理好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因为只有充满活力,才能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物质财富的相对宽裕、不断丰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和基础。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因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党从来都强调,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发展,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大确立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因为只有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建构和谐社会的重大方针摆在重要位置,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真正使全社会充满创造活力。



要发展,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还要坚持深化改革。我们党领导的各项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真正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生气勃勃的社会、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因此,必须坚持全面推进改革。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体制性根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






他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一个执政党,发展当然是第一要义,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能否长期执政的基本前提。但是,如果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陷社会于分裂、对抗乃至动乱之中,就会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32435206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d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