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方法论作业

2022-04-15 13:2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常人方法论作业》,欢迎阅读!
方法论,常人,作业

对常人方法论的认识

法学 110940128 鲁帅

摘要:社会学的发展史,尤其是古代社会学理论和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中前期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社会学是与政治需求挂钩,从而忽视了这门学科本身的学术色彩,没有形成自主性发展;恰恰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的出现对社会学进行了很大的反思,要求实现社会学的自主性。

关键词:常人方法论,反思,自主性,二元对立思维。

常人方法论主张:社会学研究应该面向日常生活,分析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程序和技巧来组织他们的实践行动;同时认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知识与日常知识或常识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他们力求把社会学真的引入社会,脱离政治的束缚,要社会学也理应独立自主地确立自己的社会需求和作用,从而实现社会学的自主性。

我觉得常人方法论最本质是在对社会学进行着一种开天辟地的大反思,它强社会学也应该具有自主性。这里的自主性是区别于社会学长久以来甘愿成为政治和利益的保护色而言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努力局限于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威服务,如果说社会学对人类的苦难和时代的困惑无动于衷或服务于政治权威,那其学术品性便无从谈起,社会学也就丧失了自身的“文化品性”。反思的是社会学的发展是否应该逐步消除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再谈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宏观主义和微观主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机械论和目的论、结构必然性的和个体能动性的,唯理论主义和唯方法论主义等等。

提到常人方法论,我们首先应该回顾的是社会学诞生不久就出现了三条“路径”并存的局面——“实证”、“理解”和“批判”三种路径并行,分别以迪尔凯姆、韦伯和马克思为代表。孔德、迪尔凯姆是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而韦伯以人文主义著称。一方面,孔德最初意图是试图借物理学之名立社会学之名它搭建起了恢弘的理论大厦,并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把握。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早期的思想认为只要运用一套客观、可行的研究方社会学同样可以获得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性。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严格的操作方法,如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且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


察,摆脱一切预断等等。这需要研究者必须按程序严格地操作才能获得客观性,由此可见迪尔凯姆所追求的社会学的客观性是与自然科学相似的“程序客观性”另一方面,韦伯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有根本的差异,所以对社会现象的把握不仅要通过外在观察,还需内在的理解,还要研究内在动机,并形成了理解社会学,我们将其称为“理解的客观性”。这两大主义的本质就在于运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作为社会学的理论原则,必然出现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之网。

常人方法学继现象学社会学之后更加系统、彻底地向传统社会学发出了挑战,首先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进行了彻底批判,主张用日常人或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方法,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同时把社会本身也看作是一种日常活动,使社会学放弃了作为客体对立面的主体地位,社会学及其社会研究活动不再具有二元论思维方式中的那种主体性,引起了社会学神化到人化的转折。这里常人方法论就不再强调社会学及其研究活动的主体性,也不再去说明研究对象的客体性,“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它与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认为这些所谓的各种各样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虚假对立”而要真正理解社会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实践出发来认识社会,不应该主观的去设立种种“虚假对立”。

应该说社会学后继学人不乏对此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反思和超越,但为什么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对社会学影响如此至深,甚至到今天都难以消除呢?由此可见,二元对立的思维之网背后隐藏的“无形之网”就是“利益动机和政治取向”。

我们在回顾一下,对社会科学的自主性最早提出关照的应该是韦伯,而这一点却常常被忽略。后继学人一般都将“价值中立”理解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理想指向”,却忽视了它的“政治指向”。韦伯“之所以诉诸价值中立这一概念,是为了彻底把社会科学从为当权者服务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是为了强调研究者有权利,有义务独立解决问题,而不必考虑所得出的结论对国家事务有利还是有害。韦伯认为,在成熟的讲究方法的研究中,价值中立可以把社会科学从政策制定者的巨掌下解放出来。它会结束社会科学的无自由权状态,为社会科学的自主发展扫清道路。


由此不难看出,社会科学研究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强的“政治意蕴”,而这正是许多社会学家力求回避和隐藏的。一方面,一些“官僚化知识分子”(他们可能并不是官僚,却为官僚所用,又从官僚那里获得利益)他们自己标榜为具有公益心和科学精神的学者,但却又甘为政治合法性的论证机器。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力求与政治划清界限,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政治总是三缄其口,以此捍卫其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伴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史,特别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无论是功能主义理论,还是社会冲突理论,还有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论都是在为政治服务和在追求利益。可是,面对社会科学的混乱,以及科学场域自身运行逻辑被社会结构形塑、制约的事实,人们选择的是集体性的沉默寡言,许正是社会学的自主性还无法到来。

就在这种困惑和低迷的时期,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舒茨通过对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设计与角色、多重实在等概念的论述,描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及其基本形式。代之而起的是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与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这也恰好反映无论社现象学社会学,还是常人方法论他们都力求把社会学真的引入社会,脱离政治的束缚,要求社会学也理应独立自主地确立自己的社会需求和作用,从而实现社会学自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f6f4dec767f5acfa0c7cd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