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诗翻译

2022-12-11 01:19: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敕勒歌古诗翻译》,欢迎阅读!
敕勒歌,古诗,翻译

敕勒歌古诗翻译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基部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鲜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解

1.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始于河套西北。纵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4.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成yǎ。 5.见:同“现”, 这里不读jiàn。 译者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沃苏什卡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


“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备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随和的风格,境界宽广,音调豪迈,语言明白如话,艺术归纳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道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砌风雅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识,所以能够一下把握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较好。 创作背景

公元四至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之下,先后创建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作“北朝”。北朝民歌主要就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敕勒歌》就是北齐斛律金所演唱的“敕勒”民歌(《通鉴》胡注云:“斛律金出来敕勒。”)《乐府解题》说道“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所述这就是一篇译者作品。

《敕勒歌》文本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东魏武定四年(),东魏权臣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乐府广题》云:“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

《敕勒歌》作者到底就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指出斛律金就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指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指出斛律金只是未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除了人指出就是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所作,或指出就是宇文泰所并作。而通常指出这就是敕勒人民间或集体创作的民歌,产生的时期为五世纪中后期。 后世影响

《敕勒歌》流传很广,其价值绝不仅仅是文学方面,它也就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也就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出征对付迈向庭外和解交融的历史缔造,就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构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后世对《敕勒歌》的学术研究众多,牵涉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创作年代、创作地域、歌词作者、歌词语言、歌词释文,歌的科学价值,敕勒川的地望,歌与斛律金的关系,敕勒族的命运等方面。存有众多学者对这些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和研究,例如:王达津《〈敕勒歌〉大辨》 (《光明日报》412日) ,刘先照《千古绝唱〈敕勒歌〉》 (《文学评论》年第6期),吴庚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d8e4a9d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