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日渐消失的中国节日 你都还记得吗?

2022-04-04 02:56: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盘点那些日渐消失的中国节日 你都还记得吗?》,欢迎阅读!
中国,日渐,盘点,消失,节日

盘点那些日渐消失的中国节日 你都还记得吗?



寒衣节寒衣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称为鬼头日,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到长城,也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人日节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等,在农历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人日于古老的创世神话传说。《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最初,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魏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朝,人日节最为盛行,这天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后,人日节日渐衰落。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为正月二十日(宋代以前,为正月二十三日)。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形成于汉代,在东晋成俗,宋代盛行。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燃烛、叩头礼拜以敬奉女娲娘娘,而且此项祭祀活动必须由家族里的中老年


主妇来主持,以象征女娲在氏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流行,是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上巳节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观莲节传说农历六月廿四是荷花的生日。宋代已有此节。这一天有划船、观莲等活动。凡有池塘种荷花的人,用纸做灯,内放蜡烛,点亮后置于水面,任其飘去,表示庆祝。在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成为汉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花朝节花朝节,俗称花神节。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而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这是纪念百花的生日。 天贶节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虫王节等,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存在。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掺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 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天灸日农历八月初一为


天灸日,这一天露水可疗疾明目。古人奉岐伯为医神,民间祭祀之,故称天灸日为天医节。此外,天灸日民间忌讳下雨,所以有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之谚。天灸日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因为天灸日是最热、阳气最盛的日子。五行属于阳金而肺属阴金,当天通过阳引阴调补肺功能。肺功能好了,抗病能力也会增强。尾牙节传说中,尾牙节是拜祭土地公的活动,这一节日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地区。每年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也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商家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28a41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