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3篇

2022-08-08 23:5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夕节的习俗3篇》,欢迎阅读!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3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今日为大家细心预备了七夕节的风俗3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七夕节的风俗3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那么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假设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习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那么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4.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常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相互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顺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觅,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5.种生求子

旧时风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奇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风俗。 7.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初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那么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叙述中的烦闷。他们藐视礼法,反驳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惟独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答复:"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风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习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宝的时机。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由这几那么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初七夕晒书、晒衣的习俗有多盛了。 8.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美。磨喝乐的大小、姿势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那么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打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9.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伴侣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则,约好参与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及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盼望长得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盼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10.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殊崇敬魁星,所以肯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按照民间传奇,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 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 须眉下列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 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


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 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 莫笑腰枝常半折,暂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居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称心,就录用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奇,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知识,惋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11.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普通不能参与,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相同在天空浮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盼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浮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喧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风俗。 12.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风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爱 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漂亮,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喜好,也与生育信仰有紧密的关系。

13.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殊的风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示例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风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犹如取银河水相同,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而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别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风俗。传奇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见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4.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习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下。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15.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庇护孩子安全和安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全部的盼望,都寄予在孩子身上,有了盼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士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化成对庇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领供品到七娘妈庙答谢,酬谢"七娘妈'庇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看长大的。鸟母那么是由七娘妈所托,因而,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庇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富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

拜,祈愿七娘妈庇护孩子安全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向来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酬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

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特地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祝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16.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把戏',图样那么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发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奇有关的把戏。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改变: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外表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风俗3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奇相连,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奇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慧.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常常虐待他,逼他干无数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干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单独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难过,不知道何时才干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浮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难过,当得知他的遭受后,笑着对他说:"别伤心,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最终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知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须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干好,牛郎不畏辛苦,精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欢喜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照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忙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谊,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深情厚谊,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手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知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衣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根据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浮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见,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见。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视星空,寻觅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盼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见,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满意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的风俗3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美。磨喝乐的大小、姿势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那么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打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伴侣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则,约好参与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及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盼望长得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盼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风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爱 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漂亮,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喜好,也与生育信仰有紧密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殊的风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示例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风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犹如取银河水相同,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而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别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风俗。传奇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见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习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下。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6602bc8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