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品德课评价的有效性》课题方案

2022-04-19 07:34: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品德课评价的有效性》课题方案》,欢迎阅读!
道德与法,品德课,小学,课题,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评价的有效性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实现祖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要求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然而,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度和成效同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发展教学论认为:德育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没有可接受教育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必须根植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基础之上,才能使德育活动有效、增效。使受教育转变为可接受教育主体的过程,就是塑造、构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新课程下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要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品德课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把教学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上。使每一次教学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机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品德课上通过探索评价的有效性,能让学生充分体现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活动的有效策略。通过研究,在《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桥梁,建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使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增加体验、获得知识,树立正确的活动观、价值观、课程观。通过研究,提高学生主体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品德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聋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3.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4.体验学习的相关理论。课程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二)概念界定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得儿童为目标得活动型综合课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得综合性课程。

程中是由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构成的。严格起来说,课堂上的每时每刻师生都处于活动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实际的接触,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终应表现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上,表现在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根据结果来评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也就是要从教学有效评价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客观的教学效果作为检验教学行为的标准,教学行为对不对,要看它的实际效果好不好。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内容、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研究课堂、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评价的有效性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小学教学的因素及其变化对小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课堂教改相关成果信息;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评价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评价教学策略。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4、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以教研为单位进行分项研究,分层次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5、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13.92014.12 1)准备课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搜集相关资料,准备理论学习。


2、研究实验阶段(2014.122016.5 1)制定活动计划,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3)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课题总结阶段(2016.62016.9) 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 2)总结反思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课题成果

七、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活动。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 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

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八、预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7153e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