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世界》解析人类婴儿语言学习之谜

2022-05-06 12:5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命世界》解析人类婴儿语言学习之谜》,欢迎阅读!
习之,语言学,婴儿,解析,人类

导读:婴儿这种普遍的言语知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沃克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6个月的时候,正在学习英语的婴儿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印地安语和萨莉希语中的语音,但是到12个月时,这种区分能力显著下降,他们已很难区分出英语中不使用的语音了。

从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他们就开启了与人交往的生命旅程。掌握语言这一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成为儿童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这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年幼儿童来说似乎非常容易。从6个月的呀呀学语开始,到3岁时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他们很快并且非常有效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而且,全世界的儿童几乎都遵循着同样的发展历程,人类的儿童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惊人的语言能力?他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这些问题成了很多研究人员感兴趣的课题。 言语知觉能力——发展的基石

世界上的语言包含许多基本的要素,大约有600个辅音和200个元音。但是,每种语言拥有的仅仅是由大约40个不同音位所构成的独特体系,这些音位所构成的大量词汇成为交流的基本要素。婴儿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形成这40左右的母语音位范畴表征。

来自婴儿言语知觉技能的研究表明,14个月的婴儿能够分辨几乎所有的语音范畴对比,他们对于音位范畴间临界的声学变化非常敏感,即使对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过的语言也是如此。特里赫布测试了来自讲英语家庭的婴儿,考察他们辨别出现于捷克语中但却不出现在英语中的某些语音对比的能力。研究发现,这些14个月的婴儿能够进行辨别,而讲英语的成人则在辨认这些对比时表现出很大的困难。为什么这些婴儿在没有什么语言经验的情况下,能够分辨出几乎所有的语音范畴,而成人却很难呢?比较可信的解释是,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了这种分辨细微差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语言的获得是非常重要的。

在自然环境中,婴儿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不同讲话者的声音、不同速度的声音以及不同情境中的声音。婴儿必须要学习将他们听到的不同声音在知觉上进行归类,将在声学特征上不同的刺激认同为同一音位范畴,这就是范畴化。研究表明,婴儿在2个月时就具有了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言语知觉中十分重要,而且在儿童今后的语言模仿中也十分关键。如果孩子想要使自己发出的语音与妈妈发出的语音完全匹配,他们是无法成功的。但正是具有了范畴化的能力,儿童才能轻松地模仿成人,学习说话。

但是,对粟鼠和猴子的研究发现,它们也能在设置了语音边界的语言中切分出声音。所以,范畴知觉能力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范畴性的听知觉能力可能是一种一般地听觉能力。但是,我们通过听觉所得到的粗糙的基本切割,会影响我们对于语言中具有语音特点的声音的选择。对于不同语言中语音边界的精确定位以及经常接触某种特定的语言,会使儿童对那些语言具有重要的声音高敏感,对具有语言特点的语音边界附近刺激的知觉更加敏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婴儿一出生就像一个世界公民一样,做好了在各种自然语言中分辨不同语音差异的准备。


建立母语语音范畴——发展的方式

婴儿这种普遍的言语知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沃克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6个月的时候,正在学习英语的婴儿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印地安语和萨莉希语中的语音,但是到12个月时,这种区分能力显著下降,他们已很难区分出英语不使用的语音了。我们很难说这种变化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因为此时,婴儿区分母语语音单位的能力开始增强,他开始从一个世界公民变成一个受文化约束的听众了。

为什么在612个月之间,婴儿言语知觉能力会发生变化?一种假设认为,婴儿会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音的统计分布属性。虽然不同语言中包含的元音数量不同,但是我们都会发出一定范围的声音。正是这种声音的分布模式,造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当儿童对言语的声学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特定语言的音位范畴处就会出现调值,而范畴之间的边界上的声音分布频率却很低。因此,声音的分布模式提供了知觉语言音位结构的线索。如果婴儿对所听语言中音位分割的相对分布频率比较敏感,对调值附近的所有语音都做出反应,就会有助于母语语音的范畴学习。 库尔及其同事对来自美国和瑞典的6个月的婴儿进行了元音原型测查。结果表明,6个月时婴儿对母语元音原型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知觉磁体效应。美语婴儿多将美语的元音变式知觉为同一范畴,而瑞典语婴儿则多将瑞典语中的元音变式知觉为同一范畴。这一结果反映出婴儿对其母语中声音分布属性是敏感的。而且,这一效应是人类所独有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经验才能表现出来。

婴儿除了对语音分布进行分析,还能够从分布模式中学习。研究表明,婴儿从分布模式中学到了语言的音韵模式以及用来构成词汇的音位顺序的规则。9个月的时候,孩子能够将母语中经常出现和不常出现的音位顺序区分开来。对于母语中语音分布模式的统计学习为婴儿的语音学习提供了支持。沃克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说英语和日语的妈妈教孩子说话时,用来区分元音的线索的分布存在差异,这些语言输入中所包含的线索分布特点会支持婴儿对母语的学习,对母语语音分布特点的学习是婴儿建立母语语音范畴的重要机制。 社会交往——发展的环境

社会交往对于人类语言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被剥夺了社会交往机会的儿童身上,可以看到社会交往的缺乏对于语言的发展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狼孩、美国加州的伊莎贝拉等)。近期的一些研究和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根植于儿童对他人交流意图的理解、对共同视觉注意的敏感以及模仿语言的愿望。

库尔2003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揭示出社会交往对婴儿语言学习的影响。在研究中,4个母语为普通话的成人给9个月的美国婴儿读书(12个单元,每个单元25分钟),并和他们谈论呈现出的玩具。随后,这些美国婴儿接受了普通话音位对比的测试,而这些音位在英语中是没有的。结果表明,与学习英语的控制组中的儿童相比,这些孩子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具有了一定的普


通话音位知觉。为了进一步探察婴儿的这种学习确实依赖于真实的人际交往,库尔还选择了另外一组婴儿,这些儿童从电视屏幕上看说话者说普通话或者通过扬声器来听他们的讲话。在真实交往和电视化交往的条件下,说话者都采用妈妈语(以幼儿为对象的言语)对婴儿说话,婴儿听到语言的声学统计线索也都是相同的。研究结果,在电视化交往的条件下,婴儿分辨音位对比的得分并没有高于控制组的婴儿,这两组婴儿的得分都显著低于真实交往条件下婴儿的得分。显然,婴儿不是自动计算加工语言的机器,他们在学习自然言语的时候需要有社会交往的参与。 古德斯汀等2003年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社会反馈可以调控年幼婴儿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在研究中,研究者对妈妈给予婴儿言语的反应进行了控制。在一段时间的正常交流之后,有一半的妈妈按照要求立即对婴儿说的话进行反应,向婴儿微笑、坐得离婴儿很近并且抚摸自己的孩子。另一半的妈妈对婴儿说话的反应是相同的,但是做出反应的时间由实验者来控制。研究的结果是,立即接受妈妈反馈的婴儿说出的话语要比另一组婴儿多,而且话语也更像成人,更为成熟。以上这些研究都说明,社会交往无论是在言语知觉还是言语产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母语大脑神经专职化——发展的结果

婴儿和幼儿言语的发展仅仅是人类语言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但却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令人兴奋的画卷。虽然有人曾借用邱吉尔的话,将幼儿如何习得语言描述某个谜团内一个充满着神秘气氛的谜,但是这幅迷人的画卷会引领我们走进谜团,继续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49faed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