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3-21 04:36: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欢迎阅读!
中年级,语文,思维,策略,小学

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本研究指出思维导图作为学生问题解决的工具,能帮助学生建构文章的结构及文辞、段落间的联系,促进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在综合分析思维导图的用法,科学依据及其与问题解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观察,就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问题解决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流程,使已有的研究更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关键词:思维导图;问题解决;小学语文阅读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Tony Buzan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阅读的科学依据 1.认知心理学现代图式理论

认知心理学现代图式理论认为,语文阅读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旧图式)与阅读文本中的新知识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建构新认知结构(新图式),或者对原有的认知结构(旧图式)进行调整、补充、丰富和修正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建构过程,是学生图式内部同化和顺应的功能性平衡过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语文阅读中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更好更快地修正自己的阅读心理图式,提高学习效果。 2.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语文学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个人12岁之后才进入抽象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作为形象化的思维再现,用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比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能明白事物之间、概念之间、问题之间等的相互关系和逻辑顺序。 二、思维导图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问题解决是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思维的目的。布鲁纳认为,人的知识学习过程就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对问题表征(即问题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的编码能力,是至关重要。而形成相关的问题图式,是做出合理问题表征的关键,它可以指导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思维导图作为问题图式可视化的认知工具,用简易的图形表征问题间的结构关系,在使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同时也对问题解决起到易化作用,将其应用于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将庞杂的学习问题有条理地安置在思维导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

在共性问题呈现时,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作为教的辅导工具,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支架式帮助。在个性问题扩展时,学生也可以把思维导图作为学的认知工具,帮助梳理自己的思路,将问题逻辑化。同时通过有趣味性的绘图,使学生享受阅读审美的愉悦。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一)前提——建立语文阅读问题系统

围绕问题的学习不是單个问题解决的研究,而是一种整体系统的状态,。教学目标是让学习者把握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和思路。因此,系列问题的解决,应通过建立阅读问题系统,研究一连串问题解决的学习行为,探索一连串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思维导图虽然是以可视化手段支持思维激发和整理的工具,但它并没有提供如何激发如何整理的思维技术。因此,建立阅读问题系统,了解其内部问题间的关系,是应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的前提。

五何问题分类法应用于语文阅读学习中,可以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脚手,有助于判断问题探究的空间和价值,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问题系统帮助学生学习有效解决问题?教育学家认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缺乏问题意识、提问缺乏思考价值等现象,笔者基于五何问题分类法,以词句段篇四要素为基本点,设计了如下阅读问题系统,作为学生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提问并进行问题记录的指南卡(表1)。需要说明的是,五何问题分类法中的由何多指向教师在教学前的任务布置和情境导入,而非问题的设计,因此没有应用在问题指南卡中。在导入环节通过这样有指向性的设问辅导,有利于帮助学生由随意提问转变为有效设问,逐步提高学生系统提问的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开始引导其紧扣文章中心,抓关键词句,培养对文章深层次的提问能力(为何、如何、若何)。

(二)应用——语文阅读问题解决的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对阅读问题系统的分析,笔者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6课《秋天的雨》为例,思维导图为中介,围绕质疑——解疑的阅读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以逐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用思维导图梳理抓住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而感受秋天的特点;2)用思维导图梳理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3)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学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了解文章脉络。 2.整体感知,了解问题

整体感知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因此,阅读时先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不仅符合阅读心理发展的过程,而且有助于促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关照全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

四、结语

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也有助于唤醒学生内部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内省、体验、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高级思维技能,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然而,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上的运用还是可以继续加以拓宽的,比如,在古诗教学上,在群文阅读上,在作文教学上,等等,如何有效地把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各个领域加以综合运用将是今后继续探究实践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江伟英.图解语文[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201015-1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1d9b04706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