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政治参与的背景——乡村治理的发展

2022-04-11 09:21: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民政治参与的背景——乡村治理的发展》,欢迎阅读!
乡村,治理,参与,背景,农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民政治参与的背景——乡村治理的发展

作者:王长春

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04

要:随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农民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当中对政治参与的要求和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因此,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作一个历史的简单梳理,对于我国发展完善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建立乡村社会的稳定、法制、民主的政治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治理 农民 政治参与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乡(村)政权合作化、政社合一的发展阶段、和乡政村治阶段的发展。回顾我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运用不同的乡村治理模式,具有一定必然性,我们需要在分析历史的发展历程中,研究经验教训为现阶段转型期的乡村社会提供理论契机。

第一个阶段:建国初期乡(村)政权合作化的治理模式。为了巩固新兴政权,1950年颁布的乡(行政村)组织通则规定,乡与行政村为地方基层政权机关 1954年宪法和委员会组织法当中规定乡政权是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政府和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乡一级权力机关,村长有乡政府或者党委委派任命。由于建国初期这一政权的性质,农业生产的经济体制模式是农业合作化,从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组织统一行政领导,由国家政府发布生产合作指令。

这一时期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确定了我国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顺利完成土地改革,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提高了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由过去乡绅劣绅统治为主,到建国后用法律形式正式保证了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并将农民纳入国家政治体系之中,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封建社会受皇权思想熏化、毫无权利可言的农民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二个阶段: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乡村治理模式。1958,农村人民公社取代了乡(村)建制治理模式。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规定:“实行政社合一,乡党委就是社党委,乡人民委员会就是社务委员会。”[1] 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规定:“人民公社应当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管理区一般是分片管理工农商学兵,生产队是组织劳动的基本单位。”[2]简单来说,就是人民公社既是国家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国家的基层经济发展机构等。乡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个层次。生产、生活资料统一发放。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将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最基层,对农村社会的动员以及整合能力得到空前的增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1a8d8f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