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2023-04-26 22:5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欢迎阅读!
动因,语法,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标签:语法化 发展机制

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 1)语境语法化 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 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 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

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

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

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 AB C →A BC ,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 C变成A BC。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 X”从而使双音节“A 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这个词语法化了。

2)词汇句法位置变化

虚词的由来在汉语中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普遍的说法是从动词、形容词演变而来的。这部分虚词的形成就是由于动词、形容词改变了原有的句法位置,并逐渐固定使用在新的句法位置上形成了新的语法功能,从而完成了语法化过程,汉语动态助词的语法化过程就揭示了这一点。

3)词义衍化 1.相似性转化

起点义项和目标义项的相似性,可诱发语法化活动。比如从承接意义转变为关联意义:承接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因果在事理上也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比如前因后果这个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二者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而且相关的。




2.隐喻

Sweetser Heine 认为,广义隐喻②在形成虚化的过程中是最主要的原动力。隐喻是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概念表达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语法化范围内的的意义演化在没有特定情况下,是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或者是从不太抽象到更加抽象,总是都是从具体到抽象,这种表达效果就是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容易理解和记忆。人为了要把握更为抽象的时间,只能借助相比之下较为具体的空间。这个词,一开始表示处所,后来表示时间:衣服在衣橱里表示所处的位置是衣橱小王在打电话则表示时间概念。

三、语言接触

由于名族的融合和社交生活的丰富,人们在交谈中很容易借助其他民族的语言来表达本名族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概念和含义。这当然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由于人们的精神惰性,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本名族语言体系的不完备及表达能力的缺陷。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语言接触。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 借词:汉语中有大量外来词,如夹克、萝莉、巧克力来源于英语,柔道、忍术等借自日语。

四、小结

语法化理论引进汉语语法研究之后,解释了很多从前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为汉语语法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目前,汉语语法学界关于语法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化方面,篇章、句法语法化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还有学者将其推广到了语音弱化、轻声等问题的研究上。这些成就都为解释汉语语言事实提供了依据。

注解:

①是指松散的篇章结构演变成为稳固的语法手段。 ②广义隐喻包括狭义隐喻(基于相似性) 换喻(基于相邻性) 和提喻(基于整体部分或种属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J].中国语文19953.

[2]江蓝生.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A].近代汉语探源, 2001.

[3]石毓智,李呐.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150d3a76b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