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2022-12-09 16:2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的期望与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2人格:①奥尔波特: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②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突出了人格的四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

3镜中我:①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实际上都是以他人为“镜"而影射出来的。②三个阶段:a.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b.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c.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③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4反社会化:①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②两种类型: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诸如惯偷、娼妓等都是反社会化的个体,这些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理性型:这类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有利于社会上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比如社会变革时期的造反、罢工。 5反向社会化:①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②两种发生情况:由于地理迁徙而发生不同文化间的迁移时;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

6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阿希)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卢钦斯)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凯利)

7社会刻板印象:①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②两种形成途径: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③影响:积极:包含一定合理、真实成分,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提供便利;消极: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改变,往往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易导致成见。

8、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西尔斯提出的。是指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9、宝宝玩偶实验: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充气玩具。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0亲和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我们将在这样一些需要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成为亲和动机。

11亲社会行为:①美。威斯伯。《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②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等。③基本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简言之,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动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

12种族主义:①美国民权委员会把种族主义定义为“任何根据一个人的肤色而将其看作劣等人的态度、行为或制度结.”②两个层面 :第一是个体对特定种族成员的偏见态度和歧视性行为;第二是社会对特定种族的歧视性的法律与规.

13性别主义:任何根据一个人的性别而将其看作劣等人的态度、行为或制度结构。两个层面 :第一是个体对特定性别的人的偏见态度和歧视性行为;第二是社会对特定性别的歧视性的法律与规章.

14、情景定义: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与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情景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情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它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托马斯认为主观因素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大作用。所谓情境包括三个方面: 个人或社会进行活动的客观条件,它在特定的时间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个人或群体的意识情况. 个人或群体的先存态度,它在特定时间里对人的行为发挥实际影响。

情境定义,即对于条件、状况和态度意识的比较清楚的概念。 后来,他又用情境表示“社会关系的状况"以及引起行为反应的那些条件、因素的结构状况。

15、暗示:①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收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反应的过程.②特征:暗示是一种刺激,但并不是任何刺激都能成为暗示,只有能够引起暗示者反应的刺激才是暗示;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暗示不同于感染和模仿。③孙本文将暗示分为四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动暗示和反暗示。④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受暗示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暗示的来源问题;暗示的程度或质量;暗示的强


度。

16、模仿:①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仿的内容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②两种类型:自发的模仿和自觉的模仿。

17、感染:①从感染的主体角度,定义为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从被感染者角度,定义为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②分类:个体间的感染,即发生在两个人或能直接接触的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文艺作品的感染;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③相似性是感染的基本条件,作为感染基本条件的相似性包括:情景相似;态度、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同.④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改变人的情绪;使人自然地生发出与环境一致的情绪,采取比较适当的反应形式;整合一群人,使之成为一个临时群体,采取一致的行动.

18、从众: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9初级群体①又叫首属群体,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②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③这类群体主要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 社会功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化任务;担负着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任务.

20、内群体:萨姆纳在《民俗论》一书中提出,用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和他人群体的感情.群体成员将他们自己的群体称为“内群体”,对他怀有特殊的忠诚感。

21、参照群体:海曼在《地位心理学》一文中使用这一概念来表示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功能:比较功能和规范功能

22、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用这一概念,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没入水中的石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23、社网图:①莫里诺提出,表示群体内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示意图。②可以看出:个体在群体内的地位;群体整合程度;群体间信任关系;权力结构。

24、社会角色:①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②分:先赋性/自致性角色;活跃性/潜隐性角色;正式/非正式角色.③功能:互动功能、规范功能和自我表现功能。 25心灵:①米德.②人们能够辨认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通过角色而预知对方的反应的能力。③包括: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

26、角色从:描述与行动者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27、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 28、框棒测验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方位恒常。根据恒常性的理论,理学家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性格测验,框棒测验.

29、文化母题:美,欧普勒提出.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将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是蕴含在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或观念。 30、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足以将一民族和他民族区别开来。

31、国民刻板印象:①根据一民族成员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形成的对民族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但也具有十分稳定和强烈的情绪色彩。由于内容通常缺乏理性依据,往往会发展成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

32、亚文化:“亚文化”是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它是指处于一个大的整体文化中的独立文化,如种族、宗教中的少数派别、青年群体、性别群体,特别是同性恋群体等。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补充或相互冲突的互动,对认识亚文化的边界具有重要作用。有关女性气质或男性气质的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亚文化”。人们通过有意义地区别和建立身份边界,用以强调其“共性”和“异质性”。

33、国民性:①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②1934年,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探讨了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其所处的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揭开了现代科学国民性研究的帷幕.通过研究文化去认识民族的基本性格。

34、社区归属感:指社区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对本地区和本亚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 35、代沟: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用,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36、边际人:广义指未充分参与任何社会群体的个人.狭义指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模式的群体、其行为被不同群体所同化的人。美国学者帕克于1928年曾用此描述黑白混血儿。帕克认为,边际人因处于不同群体之间而通常具有烦躁不安、敏感好斗、拘束自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 37《中镇》:林德夫妇所作的著名社区研究,采用了人类学方法,对美国中部的城镇市民生活(包括谋职、成家、养子、闲暇、宗教及社会活动等六个方面)作了全面考察。不仅在社区结构的研究中独树一帜,而且对社区意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成为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

38《家族、种姓、俱乐部》:许烺光,用跨文化研究法比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12dfc4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e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