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睇归人去后青——谢稚柳《竹林逸致》赏读

2022-08-21 19:1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凝睇归人去后青——谢稚柳《竹林逸致》赏读》,欢迎阅读!
竹林,凝睇,归人,谢稚柳

凝睇归人去后青——谢稚柳《竹林逸致》赏读

作者:胡西林

来源:《收藏/拍卖》 2010年第12



《竹林逸致》是一幅描绘惜别心情的山水人物画佳作,作于“丙戌春暮”即1946年的45月间,其时谢稚柳刚刚“自蜀归江南”,住在上海虹口溧阳路他的新居。纸本设色,纵135厘米,横67厘米,湖石丛竹间,高士方巾儒服,止步竹前,眸子里凝含一种若有所思,在淡雅的设色衬托下,作品恰到好处地呈现了画家所要营造的惜别气氛,给人寻思和回味。

1937年底,因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谢稚柳随当局关务署西撤去了重庆,当时重庆是大后方,不仅有临时合并办学的西南联大,还聚集了大批文化艺术界人士,是抗战时期全国教育文化艺术的中心。然而,终究是因为日寇的大举进犯西撤而去,无论如何,去非所愿。谢稚柳在重庆历时近九年,期间因为张大千的力邀他去了敦煌一年,协助张大千对壁画洞窟作测量,记录窟中内容等等,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收获之大,出乎所料,可以说,他一生中非常珍贵的一段时光正是这个时候,他的绘画因此获益,并且,因为敦煌之行开拓了他的绘画题材,他的人物画正是这之后大行其道的。1946年他作《倚春图》,这是他的人物画代表作之一,从面部开相到明快高古的线条,从裙裾衣饰到沉着典雅的设色,呈现的都是敦煌壁画带给他的古唐遗韵。1949年张大干见到这幅作品后当即发出由衷的喜悦,欣然在画上题跋道:此稚柳敦煌归后,其运笔及衣饰并效唐人,非时贤所能梦见也。(《倚春图》现为香港著名收藏家王世涛收藏,图见上海博物馆辑印的大型文献画册《谢稚柳》第七页)从敦煌回到重庆后,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那几年他每年都举办画展,先是在成都,后来在重庆,再后来是昆明、西安。西安画展后不久,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终于可以南返江南老家了,忽然他发现自己是那么舍不得重庆,这座西南古城已经让他深深地爱恋,正所谓来非所愿,别又依依,文人的心思总是那么让人纠葛。回到上海后,他就画下了这幅别有一番思念的《竹林逸致》,且读画上题诗:

曾经巫峡神先醉,何必绵州鏖酒兵。

巴山夜雨千竿竹,凝睇归人去后青。

以笔者的体会,赏画以屏息细察为妙,读诗是可以摇头晃脑的,而且最好读出声来,读出声来,声韵平仄就会牵着你的手由诗境进入画境,如此快感就会流布全身。谢稚柳是学者型画家,他先学后画,学随钱名山,画则与古为徒,并受其兄谢玉岑及张大干等人的影响,然后学养并举,成一代大家。他善吟诗是受先生的影响,早年喜爱唐诗,尤爱李长吉,后来沈尹默先生曾对他说,不要专学李长吉,还要研究一些宋诗。如此告诫与他的画格也相互吻合。此诗隽永正是得自宋人遗韵,前二句写风景,无一字作具体描写,却字字让人感受到了诗中风景的美丽:巫峡山水比绵州的酒还要醉人,那何必在绵州拼酒呢?所谓绵州酒就是剑南春,绵州旧时辖绵竹,古属剑南道,那儿自古产名酒,唐宋时候已有“剑南烧春”,李白、苏轼过此必饮酒,并有诗文和故事流传……那么让人羡慕的地方,一旦要离去当然依依不舍,于是画中主人“凝睇”身后——身后有什么?还是不作一字具体描写,而是借竹抒情,“凝睇归人去后青”。此时是春暮,(谢稚柳什么时候离开重庆来到上海并无确切记载,学界也没有一致说法,此画署“丙戌春暮稚柳自蜀归江南”提供了相对具体的时间。“丙成”即1946年,这一年的立夏是农46日,公历为56日,由此可知194645月间他已经回到上海了。)虽然旧竹挂绿,但是新篁尚未抽枝,更美的风景在人去之后,那是以诱作美,何等地让人向往啊!画家借诗境拓画境,这是文入画的讲究,我们不妨顺着诗意再来看画中的竹子:意笔墨骨,青青然都是生机,一枝竹簧隐约其间,羞涩如少女,疏密、浓淡、虚实更是和谐婉约——谢稚柳选择新篁旧竹为画中人物作衬景,是因为他与此物情有独钟,情缘于何?缘于重庆。1 955年他绘《墨


竹图卷》,是一卷清竹,没有鸟,也没有人,满幅疏影横斜,右上角有长题讲述他绘竹的由来:当年他初到重庆,住在嘉陵江北岸白鹤林之北,屋后有修竹亩余,稍有闲暇他就吟啸其间,“颇好写竹实自此始”。从那时候起,竹子可以说成了他一生绘画题材中不舍的一项。而其绘竹从表现手法看,有双钩和没骨二法,题材则大致可归为三类:一、典故,如“子猷看竹图”;二、清竹,如“墨竹图卷”;三、花鸟之竹,如“岁朝图”、“翠竹白鸠图卷”等等。本幅《竹林逸致》属于第一类,只是他把自己嵌进画里去了,情感使然,如果不是他在题识中自己道破,赏家是可以将这幅画往高古题材去读的。

前面已经提及,自敦煌回到重庆之后,谢稚柳画兴勃发,他自1942年下半年开始直至抗战结束,四年时间里每年都举办一次画展。当年的谢稚柳不比建国之后(特别是晚年),又是鉴画,又是行政事务,还要著书立说,忙得让他几无闲暇,而索画的人又多,所以晚年他的一些应酬之作只能是疲于应付。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不仅画得快,而且画得认真,这从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当年画展展目上可以获得信息。比如194311月,他在成都祠堂街四川省美术协会举办展览,展出作品40幅;时隔不到一年,第二年的秋天他又在重庆做展览,展出作品61幅;之后他在昆明、西安分别进行展览,规模也大致相当。每一次展览,题材不免重复,但是比对展目,作品没有一幅重复,这不但说明谢稚柳作画认真,还说明他的画好卖——当年做画展是连展带卖,每一次展览他的作品都卖掉了。这幅倾注了谢稚柳如许心血和情感的《竹林逸致》,其实也是为展览而画——从重庆回到上海后,他不但保持了高涨的画兴,并且延续了一年一展的势头,仅仅隔了三个多月,他于当年81 2日就在上海成都北路中国画苑举办为期一周的画展,这一次规模更大,展出作品80幅,并且每一幅都有标价,他的许多传世优秀作品就是这次展览的展品,比如前面提到的《子猷看竹图》、《倚春图》。《竹林逸致》也在其中,是这次展览的一号展品,标价35万元。19468月国民政府尚未发行金圆券,35万应该是法币。当年风雨如晦,钱不值钱,谢稚柳一幅兼工带写的四尺整张的山水人物画标价35并不贵,笔者没有找到这一年海上著名画家的润例,倒是在相关书籍中读到刊登于194591 2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三吴一冯”之一的吴子深的润例:他画一幅二尺以内的“梅竹双清图”收取润资为30万圆,而且是为了庆祝抗战胜利,有优惠的成份在里面。那么《竹林逸致》的买家是谁呢?一位实业家,上海民华染织厂的创办人,谢稚柳的表兄王有林。此画旧裱,签条为当年展览时的旧题。

“凝睇归人去后青”是谢稚柳《竹林逸致》中的题画诗句,其实借这句诗赏画,我们回望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谢稚柳不正在我们“凝睇”的目光中与这幅画一样“归人去后青”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ee0037e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