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国画《洛神赋图》的艺术创作及情感表达

2022-07-14 08:0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顾恺之国画《洛神赋图》的艺术创作及情感表达》,欢迎阅读!
洛神赋,顾恺之,国画,表达,创作



顾恺之国画《洛神赋图》的艺术创作及情感表达

摘要: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卷之一, 《洛神赋图》是典型的诗画结合的典范,是对当时美学特征的充分展现,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绘画标准。《洛神赋图》不论在绘画的内容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结构和笔墨展现等方面,还是在对文学美术形象的展现方面,都可以称之为我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 关键词:顾恺之;《洛神赋》情感

顾恺之因感 《洛神赋》其情真意切而作 《洛神赋图》,他从独特的视觉效果出发,用柔美的曲线抒写了一段若即若离的人神之恋,其结构和人物都在画师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显得美不胜收,从画中体现的情感交织在不同的时空之中,错落有致地行走在山水之间,将虚幻的时空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魏晋时期的审美意识非常浓厚,无论是曹植的《洛神赋》还是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都倾向于美的理念,他们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不仅体现出人物和自然景色的美,更是体现出一种流露在文字间和画卷间的真挚情感,那感人至深的情才是牵动人内心跌宕的关键因素所在。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图》,开创了文学与绘画相结合之先河。此画与曹植的诗意结合得天衣无缝,将诗情与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古画虽经历千年风雨,却依旧散发着魁力,可谓历久而弥新。 一、《洛神赋图》的艺术创作

《洛神赋图》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创作的一幅诗画结合的绘画作品,也是顾恺之摹本中流传下来的精品。目前流传的《洛神赋图》一共有四个摹本,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摹本保存较为完整,在画风上最接近六朝作品。作品横长 572 厘米,纵长 27厘米,共描绘了 61 个人物,此外,还描绘了山石、动物、花鸟等形象,设色清新典雅,用笔细致,长卷构图开创了中国绘画长卷的先河。 (一)《洛神赋图》的来源

《洛神赋图》是画家顾恺之有感于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而创作的,二者不仅在情感上具有传承关系,在人物与主题上也构成了互文关系。《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是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为怀念甄氏创作的一首辞赋。相传,曹植少时便对甄氏有好感,后来甄氏成为袁绍之子袁熙之妻,后作为俘虏转嫁给曹丕,成为妃子,在皇后郭氏的挑拨下被赐死。甄氏死后那一年,曹植被人诬陷进京辩诬,在京师洛阳,曹植看到甄氏所生之子曹睿(即后来的明帝),想起甄氏。在宫中,又收到曹丕赐予的甄氏遗物,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在从洛阳返回封地途经洛水,人困马乏便夜宿岸边,恍惚间见一佳人凌波御风而来,神似甄氏,惊醒后才发现是南柯一梦。回到封地后,这一梦境萦绕在曹植脑海中,他便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感甄赋》,后改名为《洛神赋》。在《洛神赋》中曹植假借对洛神的向往既表达了他对甄氏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将自己屡遭猜忌的郁积心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二)《洛神赋图》的主要内容

《洛神赋》共用六个段落来描写曹植与甄氏人神分离的故事,故事将容貌非凡的甄氏描绘成“翩若惊鸿”的洛神,两人情投意合,无奈人神有别,无法长相厮守,只留无尽思念。根据《洛神赋》《洛神赋图》共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主要描绘了傍晚时分,“余”在水滨散步,流水潺潺、鲜花盛开,此时洛神“回翔于碧水之间”,彼此思慕之情跃然纸上。第二段描写了“余”与洛神四目相对、人神殊途的哀怨、悲伤与无奈。与他们悲伤流转相对应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一边是风神、河神、水神以及女娲正在嬉戏,一派热闹的场景;另一边则是垂柳稀疏、河水静止、两人凝望,气氛宁静压抑,这种画面带给欣赏者无限的期望。第三段描绘的是激扬、迷离、依依惜别的场面。洛神乘着云车驶向远方,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不舍与依恋,在这离别的场景中,龙、鱼、云等都呈现出奔放飞驰的生动状态,给人以惊




心动魄之感,悲剧情感达到高峰,场景催人泪下。第四段描绘了洛神离去后,“余”急忙追赶已不见佳人影踪,“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二、《洛神赋图》中的情感表达 (一)悲剧情感的传承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是曹魏文学代表人物曹植为怀念甄氏所作,甄氏原为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后与曹植产生情愫,却被曹丕抢走,纳为己有,而后由于皇后郭氏挑拨又失宠于皇帝,最终被赐死,终年40岁。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口口相传,便把甄氏认定成洛神了。

《洛神赋》中洛神的容貌体态、穿戴乘骑、左右随从用了大量篇幅,后与曹植相遇后,曹植的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激动外表矜持的复杂心情更是衬托了洛神的美貌。而这些超长的篇幅、美丽的辞藻却将后面的悲剧气氛渲染的更为沉重,悲剧结尾的序曲,表达了作者深深思念、夜不能眠的低落情绪。

这种悲剧性的情感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同样传承了下来,《洛神赋图》是根据《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顾恺之是东晋的人物画大家,后世评论他的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绘画作品传世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均为唐宋人摹本。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洛神赋图》今存有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洛神赋图》最接近六朝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能代表顾恺之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此画用笔细致古朴,设色清新典雅,富有浓郁的诗意。

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鲵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辽宁省博物馆藏《洛神赋图》被清乾隆皇帝定为第二卷,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个摹本,此摹本用小楷将诗赋全文写入画面,而且诗画对应,可以作为诗画比较的参考。《洛神赋》中的高潮部分,也就是从“腾文鱼以警乘”到“怅神宵而蔽光”共131个字,华丽的语言却体现了诗文的悲剧性,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而在《洛神赋图》中,这也是画面的一个高潮,六龙并驾,拉着装饰豪华的云车,各种奇禽怪兽开道,洛神由一名仕女陪伴,扭头望着曹植,万般依恋,画面的悲剧性也由此展开。此画面之后的情节都明显带有悲剧色彩,“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晚上曹植坐在洛水边上,点上两支红蜡烛,一手后倚,一手伸出,像是在回忆,又像是在梦中,对侍从的关心毫不在意,揭示了深重的离愁别恨。

整幅图将洛神与子建相遇几昼夜的故事情节连接而成,画面充满了诗意。《子建睹神》部分画的是曹植在翠柳丛石的岸边不经意地发现洛水之上飘来一位婀娜多姿的女神时如痴如醉的神情写照。他生怕惊动洛神,用双手拦住侍从们,目光中充满了初见洛神时的又惊又喜的神态。而在处理曹子建的侍从们时,将他们画的比例明显小于主人,服装比较朴素且没有变化,甚至动态及神情也都木然,用侍从们呆滞的目光,衬托出主人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画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时我们看到的曹植的神情是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既激动外表又矜持的复杂心情,这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这种处理方式让人不禁想起“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六朝山水人物的面貌,这些比例的夸张都是为了突出主体人物。 而《云东以载》部




分,亦即六龙并驾的高潮部分,可一窥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真容。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将诗中悲剧气氛传承的成功之极。 (二) 时代民族情感的传承

诗画的悲剧性情感的传承是二者的共同之处,而民族性时代性情感的传承也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曹植的《洛神赋》以丰富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而凌驾于楚辞汉赋那种缱绻的咏叹和精彩的描绘,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作为《洛神赋》的形象注解,它除力求与辞赋所述情状相吻合外,更重要的在于紧随六朝时期玄学大振之风及绘画变革步伐,充分发挥绘画自身的表现功能,使绘画在美的自觉中成为美的观照对象,从而获得美感享受的独立价值。六朝时期在政治上是动荡纷乱、黑暗沉重的,然而精神史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思想文化异常璀璨,深深地吸引着后人,尤其是六朝美术,不是从思辨而来,不是从理论而来,而是来自士人的感受与体验,充满了时代与人生的悲剧色彩,具有浓重的人生与文化内涵倡导艺术表现与天地万物同体的精神美。提到六朝,就会想到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陆探微的画、戴逵戴顒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曹植阮籍陶潜的诗文、云岗龙门的石窟,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这些艺术品不仅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趣味,更重要的在于它们所体现出的时代民族的精神和作者不受社会政治约束,超越时代政治的审美理想。 结语

顾恺之高超的绘画艺术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经典画作《洛神赋图》,乾隆皇帝赞誉:“子建文中俊,长康画里雄。《洛神赋图》塑造了空灵脱俗、清雅动人的洛神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准。西蒙奈底斯如是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声的诗。《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文学与绘画相结合的先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及含蓄蕴藉的象外之趣。今天,我们透过《洛神赋图》的摹本,仍然可遥窥其笔墨神情,不愧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熊燕霞. 《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卷》的审美比较[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 2009(03) [2] 朱婷侠,唐星明. 连环之美——论《洛神赋图》卷的连环特质[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3] 武男亚. 顾恺之与他的《洛神赋图》[J]. 大舞台. 2010(07)

[4] 褚天芸. 从《洛神赋图》看中国古代长卷中的意象表现[J]. 上海艺术. 2006(0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d56498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