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重点内容

2022-05-25 14:0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重点内容》,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重点,内容,阅读



重点内容讲解

第一段:正好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1.文中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得到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由此得出结论舍生而取义者也

2.这样开头的作用:用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兴趣。

3.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用一个词概括舍生取义。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又甚于死者。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义,此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不义。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君能勿丧耳。

8.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文中孟子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宁可死,也不向元军投降。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救济粮。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1.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气人不屑也。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1.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 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5.本文为了证明舍生取义的观点,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6.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2个论据。

事实论据:文天祥宁死不向元军投降,慷慨就义。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道理论据: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7.本文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的江湖义气。与本文不同。

9.本文所强调的与市场经济下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0.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么看待的?

我的观点: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 11.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行道之人的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

孟子主要通过摆事实(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讲道理来论述这两个观点的。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生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成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13.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道理是什么?

因为的价值高于,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之财来让人苟且偷生,更何况是出于让人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77b74d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