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中的社区大历史的视角

2023-04-07 15:2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类学中的社区大历史的视角》,欢迎阅读!
大历,人类学,视角,社区,史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类学中的社区大历史的视角

作者:王晓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4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从《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努尔人》到《中镇》,再从《江村经济》《金翼》到《逝去的繁荣》,人类学的社区研究可谓光彩熠熠。以综合的视角诠释小社区、折射大历史,不去做完全的知识讨论,而是富有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的行动哲学 【关键词】人类学;社区;江村经济;逝去的繁荣 一、人类学的范式与流变

理论观点、宇宙观、范式界定了理论家关注的主要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学者对于科学想的确切性质、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那种知识的存在状况都有不同意见。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与各种范式之间的发展、流变、跳跃密不可分。从无所不包的进化论到传播论再到一直占据人类学主流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人类学一直在各种范式之中寻求新知、深化问题意识、反观自身。

结构-功能主义一直是不可越过的人类学视角——尽管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范式后起之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功能主义开启了人类学社区研究的繁盛篇章,为全球化的学科提供了制度化的基础。

尽管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研究的共时性,强调用综合的视角对社会系统进行研究,揭示内部结构之间在功能上的关联性;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观点是冲突的,可以说,二者的目的一致,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历史已经以社区形态、象征、语言、惯习等多种方式被型塑和模塑在社区的结构-功能之上了。实际上,人类学的研究不会更不可能剥离历史,无论是从进入田野的文献研究开始,还是思考现存社区中的历史遗迹,抑或是社区形态与当下历史的紧密联系,历史都是或内隐或外显的一个重要维度。

社区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田野研究的重要场地。由于小型微型社区的地域范围狭小,操作可行性强,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践行结构-功能主义的最佳实验场所。正是在社区研究中,人类学家从最初的异文化研究逐渐推及本土化研究,从野蛮部族逐渐将目光投向文明部族 二、小社区如何融合大历史

历史作为一种宏大的叙事,却有其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作为一种遗迹、沉淀和惯习,它是社区的成因、形态甚至是灵魂。因此解读社区必然与过去的历史紧密相关,并与当下的历史密不可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仅想以《江村经济》和《逝去的繁荣》为例浅谈小社区中的大历史。 江村经济是费老的重要著作。这是一部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时间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是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

这样一本典型的结构功能论的著作却渗透着一种当下的历史关怀。开弦弓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当时的中国正在逐渐进入世界共同体,此种宏观的历史走向使得中国农村也不得不受到世界经济、政治局势的影响。世界经济萧条和丝绸工业中广泛的技术改革引起国际市场上土产生丝价格的下跌,从而导致了农村家庭收入减少、口粮短缺、婚期推迟以及家庭工业的部分破产。农村不得不依靠高利贷度日,高利贷的难以偿还导致农村土地所有权流向城市,产生了不在地地主,而农民的生活则日益贫困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局势下,使得恢复农村手工业成为改善农民生活的根本措施。在政府和技术学校的支持下,江村开始推广蚕种培育、缫丝各个方面的技术改进,并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合作工厂,并对江村农民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费老以此展示的画图是深深嵌入历史框架中的。昔日的江村是手工业发达的丝绸之乡——正是这幅昔日画卷成为一种潜在的隐匿的背景隐隐映衬着今日江村。这种对比之强烈是江村不可抽离的自身意象,也是江村求变求新求复兴的原因。而今日江村之景象更是与历史密不可分,中国被迫打开大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江村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这是江村在世界大历史中寻找的坐标,是江村命运与大历史的关联。

如果说江村经济只是在自身的描绘中展现自身与当下大历史的关系,《逝去的繁荣》则将历史的分析更推进了一步——直接将泉州定位在历史纵向的大坐标中,探寻泉州的繁荣、衰落。作者试图把反思的历史回归到经验的历史中去,同时把历史回归到它所流动的具体空间坐标上,以泉州这个地点为核心展开叙述的,其时间的断代也以泉州区域发展周期的线路为标准。作者想通过一个空间的历史转型的演变,来说明域外与本土的权力与文化在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而这个演变过程也是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中的世界之间互动的流动。

《逝去的繁荣》是王铭铭教授社区研究的经典之作,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历史研究,把历史的维度加入到民族志叙事中,弥补人类学无时间感的缺陷,从而为历史人类学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研究的范例。

《逝去的繁荣》一书把我们带入了泉州这座老城的如烟往事之中,通过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当前的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及民族国家的历史观,把历史、文化与权力放置到泉州这个具体的地方性场合中,阐述了历史、文化、权力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关注权力格局的基础上,去揭示文化的运行逻辑,使我们的历史理解趋近于历史的本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

[2]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J].中国社会科学199705.

[3] 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 费孝通.江村经济[M].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简介:王晓(1988- ),女,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aa5f4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