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异读

2023-01-12 02:04: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的异读》,欢迎阅读!
异读,古诗词

原文地址:谈谈古诗词的异读作者:绿野堂男

我经常混迹网络,总听有朋友说,名作也有没有压韵的.因此,今天我就和大家讨论一下有关古诗词的异读问题

谈谈古诗词的异读---------------------

我们在读古人作品时,常常会发现有的作品,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显然没有压韵。因此,有的读者就得出“古名作也没有压韵”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不严格、不对的。

不是没有压韵,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语言的变迁,不少字的读音已随之改变了。 或许,有的字属于当时的方言读法,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体现而已。 比如,云南人读肉(rîu)为rú,而东北人读yîu一样。

下面结合诗词作品,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有关古诗词的异读。 那什么是古诗词的异读呢?

说通俗点,异读就是指不同的读法。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按照汉字的本身读法(或不常见读法),而撇腔去读另一个音的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古典诗词中的异读,有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去异读呢? 大家先来看看下面的例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压韵的七绝,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去读,“斜”读xiã,必不压韵。 那么是不是诗人没有入韵呢?不是的,在古汉语中,“斜”的读音为xiá,和“家”“花”同属六麻韵。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为了压韵,需要异读为xiá。 再如,唐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儿”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读ãr,必不压韵。而在古汉语中,儿字可读ní。在一些南方方言中,目前也保留着这样的读法。这就和啼、西同属八齐韵,可以同压。 在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曾经有人这样问我:“我们读古诗词是不是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个人认为,没有这个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把握古诗词中有关字词的异读呢?下面就分情况讨论一下。

第一,为了压韵需要的异读。这种情况在古诗词中很多,也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异读。若不还原古汉语的读音,必不压韵。以上所举二例就属于这种情况。 为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下面为上大家更好地理解,再举几例。 例一:

卢照邻《长安古意》有句: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其中“斜”和“车”,用现代汉语来读,都和后面的不压韵。 而在古汉语中,“斜”读xiá,前面已说过,“车”可读chā,jū等,在此处,应该异读为chā。 例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这首诗,曾经就有诗友说没有压韵。 可能大家读来,也感觉没有压韵。 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古汉语中,“者”可读jià,读zhǔ。“下”可读hǔ。那么我们要怎么选择韵字的读音呢?若我们选择zhǔ和hǔ,韵是压上了,但又增加了新的混乱。因此只要选择“者”可读jià即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ji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xià。这样就压韵了 这首诗,有不少朋友都曾经向我指出说没有压韵 例三: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若按照现代汉语读来,也不压韵。在古汉语中,“回”可读huái“衰”可读shuāi。这样读起来就压韵了。因此我们阅读时需要异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huái 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再如,范成大《州桥》一首: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回”字在上面已经说过,“街”字的读音,在有的资料上说首句可以不压韵,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一首平起首压的七绝,“街”字为平声字,哪有不压之理。那“街”字要读什么呢?在这里,应该异读为gāi,在云南四川等地方,目前还保持这样的读法。 州桥南北是天街,gāi 父老年年等驾回。huái 忍泪失声问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lái

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多,在阅读欣赏古人作品时,务必注意。我们比较常见的如以下字等:蛇可读shá,嗟可读jiā,遮可读zhā,野可读shù,yǎ,马可读mǔ等。

第二,因平仄需求的异读。这主要表现为格律诗重要的音节上的字。若不异读,将会出现三平尾、孤平等。而这些又是诗家之忌。因此这些关键的字,务必异读。 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这是一首七律,其中“海天愁思正茫茫”按照格律规定,应该为(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字“思”按照现代汉语,可读sāisī,那么“海天”句平仄就成了“仄平平平仄平平”则出律。 在古汉语中,“思”字为动词时读平sī,为名词时读sì。关于这个“思”字,也是不少诗人没有搞懂的,经常有人问我这个字的读法 在这里,我们就应该异读为sì,“海天”句就成了“仄平平仄仄平平”,合律。 重复一下,“思”字为动词时读平sī,为名词时读sì。我们经常遇到这个字 又如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a675c8580216fc710afd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