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远游》篇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篇的影响

2023-01-05 15:1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屈原《远游》篇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篇的影响》,欢迎阅读!
陈子昂,屈原,登幽州台歌,远游,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屈原《远游》篇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篇的影响

作者:王道英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7

【摘要】《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远游篇》更是对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篇影响巨大,本文就从其思想表达的相通之处、诗句的化用和句式的沿袭方面做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屈原;《远游篇》;诗歌化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大气磅礴又感慨万端的千古绝唱便是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许多人对这首诗都耳熟能详,却鲜有人知其深受屈原《远游》篇的影响。两位诗人高度的的政治热情和勇气以及相同的人生际遇,使其虽处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似的感慨。屈原的《远游》篇,无论在思想的表达上,亦是在具体的诗句章法上都对陈子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思想的相通之处。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屈原和陈子昂都是境由心生,缘事而发。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写到:《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悲叹之余,眇观宇宙,陋世俗之卑狭,悼年寿之不长,于是作为此篇。可见,屈原因遭小人谗言迫害,被楚怀王放逐,面对宇宙人间,世俗往事,感怀悲叹,心中满腔悲愤化为绝唱。而在《陈氏别传》中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记述当时的情况说: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由上可知,诗人长期以来仕途失意的郁闷,公忠体国却遭到打击的悲愤,政治理想完全破灭的苦痛,都通过这四句诗倾泻出来。总之,两位诗人的诗中都表达出了正直而富有才能的人士遭受压抑时的悲哀,反映出他们在失意境地中孤单寂寞的情怀。在表达这种失意情怀时,屈原的那种由天地宇宙而联想到个人遭遇,遂发感慨的思想表达方法深深地影响了陈子昂。 二、诗句的化用。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点铁成金之说,书中写道:古之能为文章者,质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如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点铁成金之作。《登幽州台歌》中的有些诗句就是由屈原作品中的具体诗句变化而来。屈原《远游》篇中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朱熹对其评注到:此章四言,乃此篇所以作之本意也。夫神仙度世之说,无是理而不可期也审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屈子于此,乃独眷眷而不忘者,何哉?正以往者之不可及,来者之不得闻,而欲久生以俟之耳。然往者之不可及,则已未如之何矣;独来者之不得闻,则夫世之惠迪而未吉、从逆而未凶者,吾皆不得以须其反复熟烂,而睹夫天定胜人之所及,是则安能使人没世无涯之悲恨?此屈子所以愿少须臾无死,而侥幸万一于神仙度世之不可欺也!呜呼远矣,是岂易与俗人言哉!可见,屈原《远游》篇的中心思想就集中表现在上面四句中。屈原想表达的即是放逐的悲叹,有志不得骋的愤慨,怀才不遇的伤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这两句即是由上文中提到的屈原《远游》篇的四句变化而来,只是诗人在屈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语言劲健有力,质朴自然,绝无矫揉造作、过度雕琢之病。尤其是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如一副画像,描绘了一个独立高楼、慷慨悲歌的动人形象。其中一个字更把诗人那种寂寞孤单、无人了解的悲怆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此为诗歌成功化用的典范之作。 三、句式的沿袭

《登幽州台歌》为古今读者所喜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语言节奏性强,读来朗朗上口,便于抒发感情。它的前两句是对称的五言句,但打破了一般五言句上二下三的节奏。后两句是六言,在句子中间嵌用虚字,这种句式就来源于《楚辞》。如《远游》中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若去掉上句句末的子,便是两个六字句,其中第四字为虚字。《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沿袭了这种句式。这种句式逐渐成为赋中常见的句式,这种句式既整齐又有变化,既有诗的韵律有比较活泼自由,比较接近散文句式,对于表达作者的感情是很适宜的。

无论是诗句的化用亦是句式的沿袭,还是思想的表达,屈原的《远游》篇都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此人此篇,后世的文学创作者也从《楚辞》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楚辞》不愧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作。 [参考文献]

[1]朱熹.楚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道英(1990),山东沂南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a3649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