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2023-01-11 21:2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康有为,思想,教育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人称南海先生。 他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 派的主要领导人,是维新派的杰出领袖,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康有为出生于名门望族6岁始学四书,直到22岁之前,基本接受中 国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中学基础 。由于广东是满清王朝实行闭 关锁国政策时所设立的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 义侵略和接受西学最早的地区,这使他的思想较早地接受了西学的影响与熏陶 ,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特点。康有为是从22岁开始接触西学的。1879年康有为出 游香港、上海等地,看到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 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自此以后,康有为开始接触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对西学优越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同 时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术,乃至于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最后走上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要求变法革新的呼 声越发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代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康有为积极主张 变法革新。1888年他改变中国现状的思想变成了维新行动,这一年的12月份, 他写了5千字的上光绪皇帝书,提出学习西方,改变成法,挽救危局的变法革 新主张。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向清政府正式提出改革建议。

1891-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集徒讲学,研究维新 理论,培养维新人才。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成为他变法运动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 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 ,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 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在国外, 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1913 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等。主要教育著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 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 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 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 ,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 ,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 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 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他把办学校比 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 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 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

1 2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 。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 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 初等教育,至10)、中学院(10-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16- 20岁,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里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 条件下接受教育特别是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 等。

康有为重视学龄前教育,强调胎教的意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 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总之,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教育制度进行的构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 发展资本主义教育愿望,与封建教育相比,他倡导教育平等,强调女子教育 对冲破传统封建教育的藩篱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女子教育思想论

2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675ad4360cba1aa811da1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