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作文教学的真谛

2022-11-02 15:2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寻作文教学的真谛》,欢迎阅读!
探寻,真谛,作文,教学

探索作文教学的真谛



作文教学教什么?传统观点认为作文能力来自阅读,是多读书的自然结果。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验格言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巴金回忆说,自己从熟读《古文观止》中,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周作人说,“作文还用教吗?你只要选择3050篇优秀的古文,让他去背,他背熟了,自然就会写了”。传统主张读写结合,要想会作文,就要读范文,通过阅读典范文章,从中汲取思想情感营养,感悟文章写作方法规律,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

的确,历代的经典文章给学生提供了精美的语言材料,沉淀凝聚着思想情愫的精华,范文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匠心运用、语言表达等,都为阅读者提供了的范例与借鉴。作文教学,就要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认识范文、掌握范文、理解范文创作中具有实质意义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感悟范文写作三昧,从而模仿、借鉴迁移进行自己的创造,做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完成读写转化有几个条件,一是对经典文章“读”的程度要“熟”“背”“破”二是读的量,学会作诗要“三百首”,学会作文,应该有《古文观止》的二百篇。周作人说30篇到50篇,那是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而言的。三是阅读者要善悟,能参悟文章奥秘,善于融会贯通,会吸收,能迁移。

时下我们的阅读教学,没能满足这些条件。对范文的教读,读不 “熟”,读得少,达不到熟读成诵、为我所有的程度。读不 “破”,对范文内容形式的理解不全面不到位,不能逐句逐段把握要点,体会表达特点,领会作者意图,梳理文章思路,弄清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全面吸收消化范文营养。通行的做法是粗略一读,把握大概,接着“择要”赏析几点,然后便迁移练习。“择要”的分析,也重思想观点的争辩,写法上不过理解一下修辞手法,体会几个“动词”的妙处而已,练习也多是片言只语的仿写之类。读过一篇文章如蜻蜓点水,雁过无痕。背诵的“量”更是远远不足。《考试大纲》里要求背诵的内容,合起来几千字而已。

走读写结合的路,从作文借鉴的角度,教学范文“例子”,除了吸收积累思想、语言材料营养外,就要看它题目怎样确定,看它如何开头,如何承接铺垫,主体如何营造,如何拓展深化,如何巧妙结尾。看它每一部分如何选词造句,如何组织语气语调,如何安排详略,语脉怎样贯通,等等。如阅读《荷塘月色》要看开头怎样设置“文眼”,怎样开启下文,几句之间如何起承转合;然后看怎样为写“荷塘月色”安排背景,调整心情;看它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怎样作精雕细刻的工笔细描,看它描写角度的变换,营造意境的方法,再看怎样和“江南采莲”联系在一起,看它如何安排“回家”。学习《故都的秋》,看它开头怎样切入和领起,第二段如何承接铺垫,设置对比参照,主体部分选择了哪些“景点”,如何对比呼应前文的铺垫,如何联想拓展古今诗句,最后怎样抒情照应。然后整体理解它的内容和表达系统,如果能从这两篇文章体会提炼出“点题—铺垫—展开—联想—收束”的一种散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模式,给学生以模仿借鉴,定然大有帮助。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能力跟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


收方面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现在说写作能力差,大概阅读能力也不见得没有问题吧。《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学生写作能力不高,大程度在于我们阅读教学“不得其道”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原则,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领悟借鉴,仿写改写,平常日记周记的练习,是一条不断的“线”,是“源头活水”。但我们设置了专门的作文课,是在阅读基础上相对独立的集中的作文训练课程,是要对作文作较完整系统的训练,那么作文课上我们教什么呢?

有人主张什么都不教。作文是实践课,就要在实践中学习领悟和提高。多写多作,“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久而久之,学生自能作文。教多了约束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胆作文”,才能练得出来。作文没有好用的教材,也没有一套较成熟的经验,不如不教。事实上很多作文课也是这么上的,教师布置题目,稍作启发,学生便自己作文。这种什么都不教的教法,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不能得到“豁然开朗”地指导,教学效率很难提高。

有人什么都教。把诸如写作学、文章学的知识,条分缕析教给学生。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到酝酿情绪、产生灵感,到主题确定,谋篇布局,修改润色。还有的把大量的“文艺理论”作为教学的内容。不少作文教材编写成厚厚的一本或几本,把作文课当成阅读课,以期读后学会作文。可是作文课是操作课,大量的繁琐知识的阅读,不能显著地提升作文能力。而脱离实际,脱离操作的静态知识的灌输,只会把作文引到空泛玄虚中去,让学生越不会写,越不敢写。

陷入这个误区,因为常常把“知识”当“能力”,把“作文”当成“写作”把“基础教育”当成提高的教育。知识能转化为能力,但就作文而言,知识侧重上述那些语言材料知识,从经典文章的阅读中体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直接指导操作的动态的步骤性的知识,不是那些静态的写作章程和文艺理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作文,多指学生练习写作;写作,却多指文学创作。把“作文”定位“写作”,容易拿对作家创作的要求来要求学生,拿作家创作理论来指导中学生训练。很多作文教材便是用“文以载道”“文如其人”“立意高远”“见解独到”“语言新颖”等条目,要求作文尚未入门的学生,很多指导作文的权威文章也反复强调“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过分强调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这些,对中学作文训练来说是不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作文课,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表达的基本要求反复训练,把一句话说通顺,把一段话写完整通畅、把一篇短文写得符合文体,合乎规范。或者说,把一件事叙述清楚,把一样景物描写准确形象,把一个道理讲明白,把一样事物说清晰。教师给方法,给例子,做示范,指导学生写,反复修改。主要目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为此,不刻意要求学生表达内容见解的深度高度,不过分追求构思奇特新颖、语言精致隽永。甚至不要求所写一定是亲历亲闻的所谓的“真人真事”,只要表达的内容有点情趣有点意思即可。一般要求达到了,进而再求丰富深刻、形象生动。这或许是作文训练课的基本特色。

这样看来,我们作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是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教学生文章的一般规范和要求,按照规范造句连段成篇的顺序、方法和步骤,以及语言运用的习惯、规律和技巧,并在多次的操作训练中形成习惯,养成能力。



步骤性知识也是知识,所以作文课不是不教知识,是要少教点“是什么”的知识,多教点“怎么做”的知识。教“是什么”知识,是让学生对一个知识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2dded479563c1ec4da717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