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古诗《挽歌》赏析

2022-07-21 10:1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古诗《挽歌》赏析》,欢迎阅读!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

【挽歌】 陶渊明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嶕峣:很高的样子。 幽室:指坟穴。 向来:刚刚。

亲戚: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 山阿:山陵。 【赏析】

1、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诗按事件开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挽〞 的是自己,而不是亲属、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亦〞,也,语气副词。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这两句的意思是,亲人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二句就通过想象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人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哀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意思是,倘假设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


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土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0fb0350a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