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理论

2022-12-06 05:2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干预理论》,欢迎阅读!
干预,理论,心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心理学家网 点击数: 126 更新时间:2011-2-24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理论模式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和社会资源工程等四种。平衡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在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来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人们就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因此引导人们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Jnonh等人提出教育、支持和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型,这一模型是在给一些社会团体面临危机时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目的在于当人员资源有限时,通过训练团体领导提供最初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的痛苦的服务,从而使团体内的心理健康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国外心理危机于预具有三个特征:一是阶段划分技术,将干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与策略;二是整合倾向,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使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三是特异性发展,即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应激情境作深度拓展,发挥干预的特异性效果。各阶段有不同的干预方式,可以做到危机前有充分应对的心理准备,危机中有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危机后有充分的总结提高,从危机中学习到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发展

Gordon(1999)讨论了对那些经历了灾难性事件的儿童的干预,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提供有关事件本身的信息;强化经历的焦虑与恐惧的合理性;鼓励他们在群体或个人场合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对年幼的孩子主要通过画画或玩耍来表达);增强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应对能力;提供具体的应对技巧以减轻应激反应。Huleatt等人(2002)讨论了2001911事件中家庭援助中心的建立及其所提供的服务。FAc的目的是为失踪和已故的人的家属提供干预,这些干预是非指导性的、非结构化的情感支持。此外还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在学校环境中的危机干预等,Doherty(1999)则讨论了在危机干预中重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如下:

1Eaton(2o0O)分析了给美国宾西法尼亚伊利郊区经历了危机的每个人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5种类型的危机干预服务。这五种危机干预是:电话危机服务、上访危机服务、移动危机服务、与危机暴发区保持联系以及严重突发事件的应激管理,这些共同构成了全面的干预系统。

2Dodgen(2OO2)分析了91l事件中美国建立的公共心理健康反应联合体(the Mental Health Community Response CoalitionMHRC)。这一干预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军方、美国红十字会、当地心理健康机构和其他机构提供网络与信息交流的机会,对不同机构重叠服务的预防也是其工作重点。

3.政府统筹管理的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心理卫生

服务系统,如英国灾难及突发事件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分郡和国家两个水平。当灾难发生时,首先启动郡一级的反应,由统筹管理,组织由专业人员参与的灾难心理一社会反应小组,为受害者及家属提供个体或小组的辅导服务,其次根据灾情由内政部与卫生部组织启动国家水平的反应。



有关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有多种,现在简单地分述如下。

1、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个体无意识和过去情绪经历的理解,可以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2、适应理论:适应性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因此,它假设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

3、人际关系理论: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其对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解在于,它认为一个人的控制权的外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其目的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自己的手中。 4、系统理论: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即认为“对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都相互关联,且在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应用于危机和危机干预时,其注意的焦点不是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而是关注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常涉及到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及一个需要满足系统,且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影响。其最大的突破在于不仅仅从当事人的线性因果关系角度来考察危机,而从社会和环境的范畴。因此说危机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它不遵守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危机的症状就像一张网,个体环境的所有方面都相互交叉在一起。

与所有其它的心理治疗一样,有关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整合状态。因此,在危机干预中,我们不仅关注作为当事人个体的反应,也关注到其所处的系统的影响。

危机干预工作的对象,按照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所波及的范围,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个体为对象,其所遭受的创伤性事件多为个人生活中的重大灾难性事件,比如,破产、关系破裂、晋升失败、失业、性暴力等;一类是以群体为对象,他们所遭受的创伤性事件多发生在公共场所,比如,洪涝、海啸、重大车祸、恐怖活动等。

有危机体验的人群容易产生心理、情绪上的改变,若为创伤后应激反应则大部分人群可自动恢复,一部分人群可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的情况下,当事人出现自杀行为,导致另外的危机情形。因此,我们将危机干预以分为两类:处理公共环境中的危机处理及针对自伤自杀者的危机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大多数是由社会现实环境所造成的,一些人现实与理想严重背离,从而产生持续的心理紧张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身疾病。故此,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善于消除心理紧张和化解心理压力,提升精神生活质量。以下是自我心理干预的8种方法。

知觉干预。“压力-疾病模式”是沿着以下脉络展开的:生活情境→压力知觉→情绪唤起→生理唤起→疾病。知觉干预通过作用于“压力知觉”这一环节,减少我们对压力知觉的反应,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因素。将其运用到心理保健上,就是要注重“光明面”,忽略“阴暗面”,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生理干预。当心理压力来临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已的呼吸慢下来,连续、缓慢地做十次深呼吸。深呼吸可使大脑供氧充足,同时使人心率减慢,情绪稳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41a1fd0b9f3f90f76c61b1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