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到“建设”——重读《不跪着教书》

2022-04-28 01:3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批判”到“建设”——重读《不跪着教书》》,欢迎阅读!
重读,教书,批判,建设

从“批判”到“建设”——重读《不跪

着教书》

北京 100000

从教之初,我读过几本带惊叹号的书——《不跪着教书》《不做教书匠》《言说抵抗沉默》……,至今仍记得这些书带给我的震撼。但影响我最深、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不跪着教书》。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收获是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现实,对于教育界某些方面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巨大反差,给了我反思的工具,也坚定了我最初的立德树人之理念。虽然在现实面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至少学会了“三省吾身”,给了我向着初心目标一步一步克难前行的勇气。

吴非老师在《再版前言》中说,“十年来,本书不断重印,让我的心情变得复杂,因为我很希望教育的局面能有改变,让这本书过时。”但事实是,本书仍然对现实具有强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三名工程”学习,让我重新拜读吴非老师的大作,也得以此为视角,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成长之路。而今再读本书,少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更多的是能够沉潜下来,随着吴非先生的笔触深入思考、反思:怎样做好讲台上的舞者,如何培养出大写的人。

先看前三篇,如果调整一下顺序思考,行文脉络会更清晰,思考的系统性会更强,会更直截了当、清楚明白的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因为“学生把老师当成神”,所以“有感恩之心”的“老师”会让我们的学生“心中有永不凋谢的玫瑰”。

我们要心中有爱、心存大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无畏的爱、无我的爱,是平等、真诚对待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家长、每一位领导的爱;这种爱是“让学生能像人一样站立在这个世界”的基础。做为老师,既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更不能趋炎附势、丧失立场。


我们要言行一致、积极作为。我们的教育可能现在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我们身处其中,也意识到问题所在,虽然一时无力改变多少,也许能做的只是如鲁迅先生所说:“在铁屋子里大嚷起来”。但可喜的是,我们的队伍中已经有了一批勇于探索、勇敢前行的先行者,比如吴非老师。

我们要全面照顾,不做概率。就像我们听过的小男孩和鱼的故事:海浪过后,沙滩上留下很多搁浅的鱼,一个小男孩沿着海岸线一条一条地抓着往海里抛。旁边经过的人看见了,问他:“鱼这么多,什么时候是头,你做的事情谁在乎呢?”谁在乎呢?小男孩拎起手里的鱼,仰着头说:“这条鱼在乎,这条鱼在乎,这条鱼在乎……每条鱼都在乎!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用心做好孩子们心灵的守护者,因为我们是学生心中的神!

重读本书,我有强烈的感悟。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

重读本书,我总有一种愧疚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是多么不称职啊!年轻时自己阅历不够,学识不足,盲从所谓权威,误读过多少文章,误导过多少学生啊!我终于有了进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终于可以小心翼翼的面对文本,自己千万遍的品悟,咀嚼……

虽然岁月馈赠了我白发皱纹,但在文本解读方面我仍感激岁月馈赠了我一颗越来越柔软的心。我可以沉醉语言文字,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深度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的教学。教师只有


钻得深、研得透,才能深入浅出,才能教到点子上。教师一定要细读、深读教材,读出教材的深意和内涵,读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这是深度教学的“物质”基础。

人到中年,再读这本书,少了对现实的批评,更多的是反思自己,该如何做一位铁骨教师,如何让心中的玫瑰常开常放,花香满园。一个人,只有保证自己心中有不凋谢的玫瑰,才有资格和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呵护孩子们心中的玫瑰,培养大写的人,真正的人。这正是我重读这本书的最大启示与心得,“反求诸已”,才是医治教育病痛,解决面临困难与问题的最好良方。



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3adf42ac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