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鸟的意象

2022-04-11 15:16: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文鸟的意象》,欢迎阅读!
文鸟,意象,古诗

古代很多诗词大家,常常以鸟类为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新怨旧恨,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古诗中常见的“鸟”的意象有以下几种。

一、鸿雁

作为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鸿雁文化内涵丰富。 1.思乡怀亲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还家。思乡之情含蓄而又婉转。“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一雁归巢,雁归人留,孤独清冷之意跃然纸上,思乡怀亲之情人木三分。“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夜里,从远方飞来的归雁的叫声,勾起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2.羁旅愁苦

诗人由鸿雁引发思乡之情进而表达羁旅愁苦,在古诗词中也较常见。“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诗人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长期遭贬而产生的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天色微明,大雁横空飞过关塞,点化出晚秋破晓时的冷清安静;在这静谧之中,陡然一声长笛,划破长空,显得那样清越凄厉,循声望去,只见一人危楼独倚。羁旅愁苦透过大雁、笛音已人心底。“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羁旅之愁的万端感慨倾泻而出。

3.哀鸿遍野

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胡儿夜哭,荒凉凄惨,不忍目睹。诗人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于诗语之中。“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夜深人静,思百姓凄苦使人痛苦万分,天寒地冻,叹人民流离使人痛彻心扉。

4.怀远自伤

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呜叫的,鸿雁呜叫意味着失群。写雁鸣就是要表达诗人怀远自伤的情感。“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客舟听雨图扑面而来,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包孕其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建康赏心亭》),作者用“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喻自己(“江南游子”)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霜天、雁声等一组意象,渲染凄清萧索的秋景,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伤。

5.思远望归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信使。诗人往往借鸿雁传书的传说,表达对远人的思念、归乡的渴望。“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想要飞过洛阳的大雁传书给亲人,乡思愁绪已浓得无法化解。“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送行的人对即将入伍的征人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同样借鸿雁传书表达对征人的思念,相思之苦可见一斑。“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睹物思人,凄苦之情哀痛欲绝。

二、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人家屋内或檐下,为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也是一个意蕴比较丰富的意象。

1.惜春伤时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飞回,秋天社日南飞,所以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冥冥花正开,飓飓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沐浴着春风的繁花在盛开,哺育了幼雏的燕子在飞翔,不觉又是一年春天来了,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社之时,燕子回来,清明时节,春光绚烂,时序变迁,触人思绪。“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词中燕子尽态极妍,形神俱似。眼看春光流逝,诗人自然伤感无限。

2.寄托相思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因此成为爱情的象征,诗人也借“燕”写相思之情。“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古相思曲》),女子感叹年华易逝,对所爱之人的深切眷念与盼望流露于字里行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春雨里的双双飞燕,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3.时事变迁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这个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引发人们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作者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诗人借燕子表现了对国事沧桑的感慨,既有世事沧桑之感,又有黍离之悲。

4.幽诉离情

相传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使行贾湖中多年的任宗回心转意,夫妻相会。后来诗人借这个故事幽诉离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情》小令中借“燕足”“红线”两个典故,写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欧阳修《蝶恋花》),词人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被冷落而独守空房的思妇的凄苦之情,深隐而沉痛。

三、杜鹃

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蜀魄、断肠鸟等。关于杜鹃,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古诗词也赋予了杜鹃丰富的意义。

1.凄凉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月夜听到杜鹃悲惨的啼声,愁思绵绵,填满空荡的山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置身“孤馆”,词人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夕阳西下,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益发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羁旅客馆,不胜其悲。

2.思亲念家

杜鹃的啼叫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而容易触动游子的乡思。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云》),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碧涧驿晓思》),月亮落下,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叫声,在朦胧晓色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但这样的情景仍然无法排遣身处异乡的诗人的孤独感,思乡愁绪扑面而来。

3.忠贞不渝

诗人也常借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之心。“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就借杜鹃啼血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鹧鸪

在古人眼里,鹧鸪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涵。

1.离愁别绪

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愁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中的鹧鸪声,让旅人联想到旅途的艰险遥远,哀怨离愁溢满心间。“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对着江边的暮色无限惆怅,深山里又传来鹧鸪悲苦的叫声,这正是词人沉郁苦闷的真实写照。

2.思乡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听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苦。

五、鸥鸟

《列子·黄帝篇》记载: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鸟相亲相伴。他的父亲知道了,要他把鸥鸟捉回去。他再去海边,鸥鸟便不飞近他了。古诗中写鸥鸟,多是写人与水鸟相亲,用以表达诗人欲与大自然相依相谐、淡泊宁静的内心世界。“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李白《江上吟》),仙人要想上天,还得乘黄鹤,所以是“有待”;而“海客”(作者自指)与白鸥相亲无猜并无任何机巧之心,而是在忘却机巧之心的情况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比眼巴巴地等着黄鹤飞来的神仙还要自由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辱穷通就都不在话下了。“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这两句是说革堂南北绿水环绕、春波荡漾,景象十分可爱,鸥鸟成群,日日相伴,环境异常清幽。

六、乌鸦

乌鸦全身黑色,是一种不祥的鸟,经常出没在坟头,叫声难听,在古诗词中常与败落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当年放萤的地方如今已成废墟,只有腐草,景象令人惨不忍睹;暮鸦嘶鸣,亡国后的凄凉叫人耳不忍闻。“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一个黯然伤怀的意境。

七、黄鹂

黄鹂叫声悦耳动听,容易引发欣喜之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借翠柳、黄鹂,描绘出富有生机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春色之娇娆媚人,农家春游之乐让人心向往之。

八、鸳鸯

喻指恩爱的夫妇。“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希望能像鸳鸯一样携手同老,相伴终身,只要能这样,就算是能做天上的神仙也不要。

九、精卫鸟

象征斗争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歌颂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斗争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1fdff6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