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符号与情感一评罗中立其代表作《父亲》

2022-06-23 01:5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艺术符号与情感一评罗中立其代表作《父亲》》,欢迎阅读!
罗中立,代表作,符号,父亲,情感

艺术符号与情感一评罗中立其代表作《父亲》

作者: 张志强

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2



TEXT/张志强 程璐

20世纪80年代初,艺术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和西方艺术思潮的传人,乡土油画在中国慢慢兴起,罗中立作为其中之一的领军人物,画出了《父亲》这样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美术界影响巨大。罗中立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在绘画语言上我将米勒、伦勃朗和勃鲁盖尔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融合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艺术情感中,艺术形象从现实主义的写实逐渐转向夸张、变形;描绘方式从古典主义的精致逐渐变得粗犷、激烈;甚至其画面的色彩都饱含了臆想式的情感。对于艺术史而言,《父亲》也许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对我《父亲》肯定不是我艺术生涯的全部,它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这张作品因为曾经被过多关注和引用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那我们就把它留给那个时代好了。”

关于符号论美学,在西方哲学美学界一般都认为,卡西尔和朗格是符号论艺术美学的代表人物,卡西尔的符号论美学确认了符号形式与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肯定了艺术的符号功能,把情感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和构形的力量,以及对美的创造,有其合理的方面。某种程度上,所谓对艺术的研究就是对美的研究深入。与此同时,他的弟子苏珊朗格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任务就是把人类的情感呈现出来供人们观赏,把情感转化为可见或者可听的符号手段。罗中立的《父亲》所描绘的农民形象是对中国农民的写照,也是艺术家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一、罗中立的东方身份和中国角色意识

这主要表现在罗中立能站在全球化视野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油画创作和艺术活动。从进入画坛起,罗中立就成为“乡土美术”的代言人,是中国新时期艺术的一面旗帜。从题材到主题,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特征,正如罗中立自己所表达的那样,他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如何“让人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作品中非常强烈的东方精神在里面”这个轴心在运转。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欣赏都拥有一种全球一体化的审美视野和观赏眼光。“为什么要让人家一眼就能看出非常强烈的东方精神在里面呢?”因为全球化语境下任何一件作品要吸引他人的关注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特属性。

乡土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罗中立不仅在观念上很早的就确立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思路,并且在创作上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图示与绘画语言。一直将眼光锁定在巴山农民及其乡土生活上。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②,他总是会想从一个镇或一个村的农民生活中折射出一种非全球化的标准,来张扬他在绘画内容和形式中所反映出来的个性化态度。另一方面,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一种形式表现,它是用一种非推理的符号来表现,艺术就是情感符号。“农民”这个对中国社会有着特殊意义的群体,它过去和现在的生存状态,从来就是引发罗中立产生艺术灵感的源泉。这也是中国艺术必须关心的话题。

二、《父亲》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父亲》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他因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旗帜性”人物。罗中立生于重庆郊区,一直对农村和农民充满了感情也倾注了热情。初中的时候他去大巴山山区待了十年,从此和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罗中立在完成了《父亲》一画的创作之后,曾给《美术》编辑部去过一封谈创作


经验的《信》(见《美术》1981年,2月号),从信中看来,他在构思《父亲》的时候,态度是坦率的,感情是真挚的,思想是朴素的③。他在重庆的厕所里偶然碰见了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守粪人”,一下子触动了他那易受感动的心灵,顿时产生了要表现“受苦人”的创作念头。他用最大的努力来表现他所熟悉的一切——农民的全部特质与细节,这是他在作画过程中唯一的念头。

《父亲》创作,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超级现实主义即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父亲”那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吃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而他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罗中立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运用将照片放大到画布上的画法,精细描绘,仿佛每一个毛孔,每一滴汗水都逼真地显现出来。

三、《父亲》创作中所涉及的艺术符号运用

(一)符号学的发展和应用

符号美学这个学术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50-60年代在美国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美学思潮。如果把卡西尔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作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朗格明确了卡西尔提出的艺术符号与情感的关系;把卡西尔的艺术符号中的生命情感本体溶入审美直觉,把情感与直觉结合起来,也就是把领悟情感的意蕴与构制情感的形式结合起来。这样,艺术符号表现情感的过程构成了审美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才把对艺术符号的研究称为对符号美学的研究。艺术作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只有符合主体的内在生命情感结构时,它才引起审美感受,而作为美的形式存在。

(二)《父亲》的艺术情感表现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形式.意在表现。卡西尔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艺术是一种表现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符号和其他符号一样,一方面它是质的情感表现,另一方面它又是精神的外观。符号形式质的方面和意义的方面的联系在艺术中是表现性的。

罗中立把对情感的表现巧妙地发挥到了细节上,他在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的头像中通过放大细部的方法,描绘真实感和加强艺术感染力。在画中细节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式的不加取舍地罗列,而是深思熟虑的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一方面相当极端的细致刻画面部,一方面相当的抽象和概括背景,仅取头部和捧着花瓷水碗的双手的部分,并使用特大的画幅造成不平凡的效果,它可以说是“纪念碑式的肖像”。黑、涩、暗在这幅画中是低沉有力的艺术语言,她服从于表现劳动者粗厚、坚实的美,与“丑”绝不是同一概念。如何去观察物象、如何去把握物象本质、如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始终是罗中立作品的追求。

(三)《父亲》的艺术符号分析

尺寸在中国封建文化语境之下具有特殊的艺术符号学含义。而罗中立正是通过强行把《父亲》放置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故意使用具有“逾制”意味的特定尺寸去构建《父亲》的作品意义。罗中立《父亲》给人的震撼力,表面似乎是“父亲”的形象,实质是“尺寸”所隐含的特定的艺术符号学含义。也正是作品暗含的这一层的语义才使那个时代的人们在面对作品的那一刻时内心受到撞击而被画面震撼。

四、结语

在当今五彩缤纷的当代艺术殿堂世界里,我们能感受到艺术20世纪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艺术家用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美的创作手法除了按照传统的绘画手法外,更多的是艺术家融


入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跟本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罗中立的艺术创作论立足于艺术创作实践,这种结合中国的地域特色,重新发现被遗忘的本土艺术的某个方面,并对它们细心的进行归纳、体验和吸收,用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再融人自己的情感的创作手法是值得学习的。罗中立就是这样一位再现和触及人们最基本情感的艺术家,不是一味地去模仿,而是真正把艺术与大众文化结合在一起,发扬中国本土文化。这恐怕就是罗中立给我们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启示。

【张志强程璐,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dea0b3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