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第一专题 春江花月夜5教案

2022-11-12 08:1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第一专题 春江花月夜5教案 》,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响水,选读,江苏省,宋词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江花月夜》 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想象联想,置身诗境,体会春江花月夜美景。 2.能体会诗歌传达的哲理和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3.欣赏这首诗“情景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并欣赏诗歌艺术之妙。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

欣赏这首诗“情景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并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教学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呈现课标,导入新课。 1.导入

古往今来,歌咏月亮的诗篇不计其数。在诗歌里,月亮带给我们美景——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亮寄托我们的思念——比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激发我们探寻,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今天要走进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一个静谧的夜晚,寻味一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的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体会这一轮月亮的非凡魅力。 2.介绍作者 1)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2)老师眼中的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

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3.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教师正音。

3).思考诗歌写了哪些内容。 二、 小组交流,讨论释疑。

1.全诗写了很多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最主要的意象? 明确:月。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三、 展示成果,探究应用。

理清文章内容和所对应的月亮变化,体会诗歌的“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一)置身“月之景” 欣赏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写“月悬”,划入第二部分)

2.指名诵读,然后提问:这些月景具有什么特点?引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诗人采用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无所不包的写作顺序,是要告诉我们一句话——“何处春江无月明”,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笼罩之下呢?由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哪里的世界没有太阳,哪里的夜晚没有月亮,哪里的人间没有希望…… 板书:景——月色无垠 空明纯净 ﹙二﹚领悟“月之理” 欣赏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皎皎孤月,高悬夜空,情思涌动,不绝如缕。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何人”、“何年”见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和思索,这两个问题,诗人能不能解答?我们能不能解答?都不能。所以诗人的思路进行了第一次切换,不是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入了下一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

曹植和阮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 “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4.拓展小结:

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水岁岁流不息,记得周国平说过:诗人与哲学家是相通的。张若虚就是这样,他跳出了“物是人非”的磁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哲学的视角,仰观宇宙,俯瞰人生,“代代无穷已”,这人生虽短暂、虽无常,但却和明月、长江共存于永恒的天地间。所以,我们也应该抓住手中有限的光阴,活在当下,把握自己的人生。有人曾评价这几句诗“哀而不伤”,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 板书:理——哀而不伤 宇宙人生 四、师生点评,总结升华。

五、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背诵前两部分。 2.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一、呈现课标,导入新课。 提学生背诵课文

二、 小组交流,讨论释疑。 师生共读,将诗歌之美满怀拥抱

我们通过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三、 展示成果,探究应用。 (三)鉴赏“月之情” 欣赏第三部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地相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e24c18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