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2022-04-15 21:2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欢迎阅读!
认知,评价,方法,社会

社会学视野下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姓名:李文强 学号:141315050030

引言

对于社会认知的认识我们首先从其定义出发,社会认知通俗的讲就是对他人的认识。知的内容广泛,包括对他人表情认知、性格认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金老师的课给予我们一个明晰的关于社会认知的认识视角,对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的解读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由于我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社会认知方面与我们的一些专业知识颇有相通之处,借此我也表达对于社会认知的一些感悟。

社会认知与社会学

当听到社会认知时,我脑海中显现出的第一印象就是著名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该理论用一句简短的话解释就是“我看别人看我”,通过别人队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的认知,而与本节的社会认知有什么关联呢?我认为在自我认知形成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认识评价他人的过程。个体作为被评论者,从别人(镜子)评价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问题就在这里,整个互动过程是完全自由开放的,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条文规定互动过程中谁是天生的被评论者或者评论者。评论是一个互相的过程,因此在互动过程中个体可以从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以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维方式,更好的适应群体,时个体也会对他人的各个方面有一个自己的认知定位和评价标准,这就涉及了我们这节课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看法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认知的过程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组织或群体中的,也就是说个人首先是社会人,《鲁滨逊漂流记》中描绘的情景在现实社会中是基本不存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就是世间万物是有条件的联系的,因此有互动就有认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认知。在社会认知的主要基本对象中我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相对更感兴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种种人际关系也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面。主要代表人物像翟学伟、格兰诺维特、边延杰、莫斯、阎云翔等,包括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对于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一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二为对他人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使得对人际关系认知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总之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在认知过程中刚刚获得的信息与认知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易获得性以及认知者的期望、动机、情绪和情境等都会对社会认知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原因在于个体对他人做出一个社会评价的影响因素具有着多样性。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外部环境方面看,社会认知都会因为少许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认知类型,我认为可以归为两大类即:理性与非理性的。在实际生活中,主要以非理性为主,理性的社会认知也是相对的。这里我主要介绍我想到的几种非理性的社会认知:依赖型和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依赖型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人云


亦云,这种评价结果往往没有代表性,不能真是反映实际状况;而独立型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他们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所得的社会认知结果往往相对客观。冲动型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个人情绪因素;沉思型相对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评价,相应的这种认知过程是比较合理的。具体型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很容易造成他们对问题的偏见;抽象型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但很那克服先入为主的状况。

评价方法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社会认知没有正误之分,有的只是合乎情理与否的差别。对于某个个体的社会认知内容分析,我们应全面把握后再进一步给予个人的建议或批判。从社会认知的过程来看,有太多的主观因素存于其中。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已有的意识形态将已掌握的关于他人的信息进行评价的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认知具有着较强的主观性、选择性。对被评价者评价过程中,评价者所遵循的是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其次个体很难全面的掌握到被评价者的所有信息,同时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两难问题极易出现。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为了给自己母亲治病而去抢劫,从传统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好儿子,但从现代社会标准来看,他又是一个触犯法律的罪犯,那我们如何对他进行社会评价呢?因此,社会认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社会认知的界定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即可,否则古代的“忠孝两难全”也不会困扰人们这么久。对应社会学上应该和个人社会角色相关,当个人出现多种社会角色相冲突时,往往会出现上面的问题。对于社会认知评价方法我认为给出一个明确的方法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做到合乎主流价值观。因为社会认知本来就有着较强的主观性,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我的一点思考,社会认知与医学理学也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很难保证个人的社会认知不予个体的情绪或心理疾病无关,这也是社会工作评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价值中立问题。自己情绪与紧张的认知与疾病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可能会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评价,反之可能会做出消极的评价;同时,因为个人恩怨而做出消极评价的情况也是极为普遍的。总而言之,对于社会认知的评价方法是比较复杂的,但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这就是我对于评价方法的认识。

总结

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对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形成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中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归根结底主要在于社会认知的主体人体社会人,不同的个体由于其内因(性格状况、智力和认知水平、基因等)和外因(个人经历)的不同对同一对象会形成不同的认识,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认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双方都对对方做出一定的评价,这就形成了因人而异的社会认知。哪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很难给予一个最终结论,因此社会认知的判定只能给予一个相对的标准。对于评价方法,只要不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具体的方法是求同存异的。

最后,金老师独特的讲课风格和幽默的授课方式是我们印象深刻。向我们清楚地讲解了社会认知及其评价方法,对于我们今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5451ce3561252d381eb6e3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