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历史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解读陈忠实的《白鹿原》

2023-03-31 08:2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历史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解读陈忠实的《白鹿原》 》,欢迎阅读!
陈忠实,白鹿原,冲撞,融合,解读

人、历史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解读陈忠实的《白鹿原》

作者: 李爱华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7



李爱华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要:《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小说从历史的跨度上囊括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期,写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和两代人的命运史。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里,民主政体处在探索建设之中,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没落与解体,社会现实中充满了新与旧的冲突。《白鹿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文化在人的身上所烙刻的印迹,领悟到人、历史、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小说里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新、旧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去适应、调和的。

关键词:生命轨迹;历史演变;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2502

一、《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轨迹

《白鹿原》与同类作品相比,更多地从政治斗争与民族生存的视角来描写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运动。作者选择了从文化视角向关中农民的文化心理积淀掘进,来阐述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这正是此部小说史诗品格的基石所在,也是它最独特、最淳厚和最成功之处。

《白鹿原》从历史跨度上囊括了新、旧民主革命时期,描写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和两代人的命运史。可以说《白鹿原》用文化与人性重塑了历史、解构了历史。换言之,他不是在写历史中的人,而是在刻画人的历史以及人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

作品中的白嘉轩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作品展现了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他是如何面对历史的变迁、制度的变革,以及在新的文化同传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的时候,他是怎么面对和解决的。他是一个儒家思想的信奉者,但是,在信奉的同时,他又有自己的理解,而并不是一味的尊崇。从政治主张、政治立场看,田福贤、岳维山始终与鹿兆鹏、黑娃站在势不两立的地位。但从个人道德与人格看,陈忠实也写出了田、岳二人在忠实地执行国民党的统治方略时的顽固效忠与坚定不移,以及不近女色、不落井下石、不鲸吞鹿子霖的家产等情节。作品中也描绘了在以白嘉轩代表的宗法文化的威压下呻吟着、反抗着的年轻一代。这部作品中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和党派斗争、家族矛盾;但作为大动脉贯穿始终的,却是文化冲突所激起的人性冲突——礼教与人性、天理与人欲、灵与肉的冲突。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和鹿子霖,他们二人的欲望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实无根本性的区别,只是,由于他们有不同祖训所建构的不同的文化环境,其所满足和实现各自欲望的方向、途径,要求其做人、治家的准则不同,才使他们各有各的处世之道。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白鹿原》除了作者极力张扬的白鹿原型以外,还有许多作者未必明确意识到的原型意象或意象模式,仅田小娥就关联着狐狸精、女鬼复仇、白蛇——法海等文化原型。诸多文化原型将不同的观念因素和情感因素渗入了文本,从而形成了不同声音在文本中的对话性。


二、历史大潮的演变

在世纪之交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曾在文坛上引起了一场少有的震动,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女性命运的悲惨尤其令人震撼。从田小娥追求自由的本能个性与强大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角度,论析了其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及其意义。陈忠实认为:“从清末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所有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是这个民族不可逃避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所以,我便从以往的那种为着某个灾难而惋惜的心境或企望不再发生的侥幸心理中跳了出来。”我们看到,在白鹿原的特定环境里,封建社会的结构与秩序风雨飘摇正无可挽回地走向解体,即使这样,仍然有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冷先生这样一些封建代表人物活跃在白鹿原的历史舞台上。

《白鹿原》中的黑娃在小说中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他是作者以独特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的切入点。黑娃的悲剧人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方式,象征了中华民族寻找精神之父的艰难历程,他使作者书写的“民族秘史”具有了沉郁悲凉的意味。黑娃是《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作品成功刻画的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悲剧形象。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可以说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混入革命队伍中的丑恶势力对其生命的毁灭;其二,儒教传统对其叛逆性格的消解。

面对历史的严峻、严酷,陈忠实从历史与时代的必然联系中,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反思那一段历史,既写出了新中国的建立走过了怎样一条艰难而曲折的浴血苦斗的漫长道路,也不回避我们的革命曾经陷入了怎样的“误区”。很难设想,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将会是完美无缺的。这当然不止是个人的悲剧。同时,作者也描绘了红36军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和叛徒出卖,盲目冒动,进攻西安,以致全军覆没的历史悲剧。鹿兆谦的死当然不同于白灵的死,但是,两条鲜活的革命者的生命,却赫然昭示了一条沉痛的历史教训:在革命的行进中,我们不仅面对着敌人的屠刀,同时,还得时时提防来自自己阵营内部的种种暗箭。

三、文化世界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对白嘉轩、朱先生、小娥、黑娃、白孝文、白灵、鹿兆鹏、鹿兆海等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了《白鹿原》是由三种文化,即传统文化、性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共同构筑的多重维度的文化世界。尤其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儒家文化是一种内化于人们心里,外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它已经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因此,白嘉轩一出生就带有儒家的一些痕迹,再加上长辈们从小的教育,使他无可选择地烙上了儒家的烙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白嘉轩在有了自我意识后,对儒家的思想内容也有他自己的理解和取舍,在这里白嘉轩是作为主体来面对一种儒家文化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儒家文化的代表者。白嘉轩所追求的儒家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白嘉轩对待儒家的复杂过程,使带有儒家文化色彩的白嘉轩具有独特之处。

四、人、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与最终融合

《白鹿原》中的人处在本能境界的生存状态下,由于历史与个人、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张力、一种冲突。为了消解这种不和谐,人不得不调整或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于是,一些人要求现实认知向历史认知回归,强调用历史上的人的视界来规范现实人的世界,希望传统精神在现实人的思想和心理上扎根。白鹿两家就是这样,而尤以白嘉轩为最。他一直在以白家祖训的意义世界来规范现实中的人。另一些人则淡化、甚至激进地割断历史认知与现实认知的联系,强调与历史认知决裂,希望在尽可能种植历史的连续性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鹿兆鹏和白灵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作为旧社会的“掘墓人”,对既定现实和与其有着直接承传关系的历史传统,持彻底批判的态度,他们意义世界的价值指向属于未来。白孝文亦属这类,他所谓的走出白鹿原,其实,就是摆脱传统的意义视界,重新定义自己。尽


管由于各自价值之指向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个人的文化圈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但是他们都是适应社会生存状态的。

《白鹿原》这部作品的文化视界的视域,显态求其广,涉及必要的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方方面面,触及到人最隐秘的文化心态;是人作为文化存在的品性;视界关注的轴线,是人与人在不同层面交往中所呈现的多维文化价值较量的趋向和其引发的后果。由此看来,人们对《白鹿原》的文化视界的普遍认同,必然会反馈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上,并对其丰富、提高和深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畅广元.陈忠实论:从文化角度考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卞寿堂.走进白鹿原:考证与揭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陈忠实.宁静的丰收[M.北京:华夏文学出版社,2000.

5]谭桂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杨梅.民族文化的精魂——读《白鹿原》有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3915cc8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