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的变迁

2023-03-13 21: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垃圾桶的变迁》,欢迎阅读!
垃圾桶,变迁

垃圾桶的变迁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来到县城高中任教。教

是建于 50 年代的砖木结构简易平房,地面是黄土压平的,坑 坑洼洼,天花板是木条上糊泥沙,外涂一层石灰浆,一有震动或 大风,灰沙俱下。室内陈设简单极了: 一块黑板, 几十张旧课桌, 一个破讲台, 几盏悬吊的昏暗的白炽灯, 还有墙角里两只扫帚和 一个灰斗――没有垃圾桶。 扫帚是脱粒后的高粱尾做成的, 灰斗 是木制的。学校虽地处县城,学生却多来自农村。那时,改革开 放才几年,生活水准普遍不高,校门外少有摊贩与商店,校内有 一个代销店, 卖的基本上是文具, 也有少许牙膏牙刷之类的日用 品。在教室内吃零食的现象几乎没有,每天放学后,值日生将同 学偶尔丢在课桌下的草稿纸和地灰打扫干净, 全部装进灰斗, 不过半斗而已。

过了十多年,就是 90 年代中后期,人们生活日渐富裕起来, 学校也由市重点变成了省重点, 原来低矮的平房不见了, 换成了 地而起的钢筋水泥结构教学大楼。 教室宽敞明亮了许多, 课桌 讲台也全部更新。卫生工具摆放的位置不变,还是后墙角,但新 添了两个成员:一只铁皮垃圾桶和一个拖把。这时的学生,独生 子女多了。 少数同学的课桌里经常有一两只水果。 每天打扫完卫 生后,垃圾桶里除了地灰与纸屑,还有不少果皮、果核,且纸屑 纸团明显增多,展开一看 , 其中不少使用未半。每见如此,甚感 可惜,总觉得千百年的敬字惜纸的传统美德正在悄悄地离我们而 去。


进入 21世纪,学校与社会一样 , 发生了令人咋舌的巨变。校 门外百余米内密密麻麻的餐馆、商店、货摊,学生吃喝玩用所需 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学校又兴建了一栋雄伟壮观的 六层教学大楼,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显得更加帅气、亮丽。一切 都那么美好。然而,走进教室,总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跳入眼帘 : 教室后东倒西歪的卫生工具, 尤其是那个直径尺余、高两尺多的 塑料垃圾桶。稍一走近它,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怪味,不经意朝里 一瞧,你会发现,此时虽不到半日,但桶里已是满满的了:方便 面桶、饮料瓶、麻辣食品袋、牛奶盒、果皮果核、口香糖泥、槟 榔渣、爪子壳、冰棒棍、用过的或未用完的笔芯、纸片纸团、破 旧的杂志和尚未写完的作业本或笔记本, 乃至残缺不全的课本或 课外读物

每见如此,我就忧心忡忡。作为一个工作了数十年的教育 工作者,多年来面对学生,我一直是不厌其烦再三强调,不要吃 零食,尤其不要吃那些富含味精鸡精香精和各种色素、 看似干净 实则极不卫生的食品,不要乱丢垃圾,要少用塑料薄膜袋,少用 一次性饭盒与碗筷,要体贴父母,注重节约,要做地球公民,过 低碳生活,要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然而,任凭你怎样析理说 教,一切都收效甚微,我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我多次反问 自己,也多次与同事探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这 是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富裕的衍生物, 还是独生子女时代的 附产品?是学校管理的不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是市场经济、 商品大潮的必然结果?

垃圾桶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更反映出学校德育工作 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95efb3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