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过的地方写作导引

2022-09-17 12:5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经历过的地方写作导引》,欢迎阅读!
导引,经历,写作,地方

《我经历过的地方》写作导引



文题设计:

题目:以“我经历过的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⑤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课文概述: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写珍贵的记忆,回忆作者生活过的或亲历过的地方。写这种文章一方面要有实在的记叙和描写,一方面要有真切的议论和抒情。这些“地方”不但要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而且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浓厚的文化色彩。

当然,这种思想内涵以及文化色彩不是贴上去的标签,而是所描述的对象本身就具有的。有时候这种东西虽然不是很明显,但随着行文联系当时当地人们的生存方式、贴近当时当地生活本质的描述,就呼之欲出了。本单元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张承志的《汉家寨》、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莫不如此。结合近年来有些全国卷和有关省、市(区)卷优秀的高考作文题,大多带有浓郁的文化性(人文性)、诗性的特点,拟“我经历过的地方”一题,供同学们试写。同学们也可将此题作为写作范围,另拟题目来写。

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的思路,应以亲身经历为线索。所遇到的人、事、物作为“珍珠”,用“线索”将“珍珠”贯穿起来。一般地说,时过境迁,仍然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人、事、物,都是经过了时间过滤的,而且肯定是带上了我们的情感烙印,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就能写成佳作。这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提炼中心的过程,一边提炼,一边考虑:“我为什么会想起这些事情?想起这些事情说明了自己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哪些事情或哪些事情的侧面更能反映中心思想?我通过怎样的写法把这种情感态度反映得更为真切得当?”如此深入一思考,腹稿也就形成了。



视野拓展:

我生长的地方

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三 潘静宜

对于以前发生过的事,我不爱多想。童年的回忆也是浅浅的,脑中只有画面,像幻灯片一样一幅幅地掠过。那是山水画的颜色,江南不是色彩艳丽之处,在这淡淡的地方,发生了淡淡的事,养育了淡淡的人。

我的回忆定格在那片越王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那个地方被大山包围着。那个地方是幸运的,没有游人,只有村人,善良的村人。

我可算善良,但不算安分。隔壁的田野大我8岁,皮肤黝黑。他妈妈在门口种了两棵枣树,旁边还有两棵年长一些的,是舅舅在我这个年纪刚好适合偷枣子时种的。偷枣子决不是紧张刺激的。那就是信手拈来,轻轻地一用力,“啪”(其实大多数时候没什么声音),它就下来了。开始时,我摘枣子,正大光明。田野他妈客套地说,想吃就摘吧。于是我积极履行,那青青的枣子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手中。村里有些人总是善良的,他们轻轻地告诉我,那是不好的。于是我有了负罪感,往后只能“偷”了。田野从不说我,也不告诉他母亲。


那个江南村子,经着江南数千年细雨的滋润,微风的轻拂,她的面庞是清秀饱满的。那里常下雨,我喜欢看雨水沿着瓦片淌下来,在屋檐下秀出一道好看的雨帘子。

村里的路一经下雨便泥泞不堪。那送菜的卡车却风雨无阻,即使带着泥斑水渍,也准时赴约。因为它装载着那许多人的希望,它要充实许多人的餐桌。脑海中有一幅三色的画,泥黄色的水和路,蓝色的卡车,绿色的菜。外婆撑着伞,挑着菠菜。菠菜的梗头上有些虫斑。运到村里的菜总不是最好的,但人们都很快乐。村里的稻米配上淡淡的菜,是一桌好饭。还时常有自家的腊肉、腌白菜、霉干菜可以吃。村里的溪滩中有螃蟹,个儿虽小,却是自然的精华,味绝美,叫人三日不忘那滋味。

江南的古宅,用一生也看不尽她的容颜,那细眉,那樱唇;用一生也听不尽她的絮语,缠缠绵绵,欲罢不休;用一生也挖不尽她的财富,青墙,黑瓦,墙头的雕饰。

村里的人不多,外婆嘴里念来叨去就那么些人。其中有一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小时候十分害怕他。他是胡老师,村口那所惟一的小学的惟一的男老师,妈妈是他教育出的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胡老师有病,背是驼的,且程度十分严重,背后已成一个正三角形。他为师为人都很严肃,妈妈很敬重他,而我,怕他。其实他不曾训过我,见了面也不说什么,但我就是怕他。怕他那蜡黄的皮肤,有烟斑的牙,还有那三角形般隆起的背,好像时刻都会把衣服顶破了的背。就因为他长得不慈眉善目,孩子们都怕他。

去年听外婆唠叨的时候得知,胡老师去世了。现在回想,我不曾给过真心的问好,一句真诚的称呼“胡老师”,或者一个快乐的微笑。由画面组成的江南,由画面拼成的童年,都模糊了。以前的人多数也离开了。那个小村子,有山有水,成了水电站的依傍之处。村散了,三百年老宅倒了,人们不舍地离开那生活了几代人的土地。他们的身体离开,但灵魂留下了。

我不愿多想,想那美得令人落泪的青山绿水。我庆幸自己在那么有灵性的地方成长,我的童年在那一片自然之中变得幸福无比。我可以说,我曾是一个幸运而快乐的孩子。

(选自余秋雨总主编《语文新天地(精华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月第2版) 鉴点:

写自己经历的事情,带上某一种情调,文字就活了起来。写枣树,写古宅的容颜,写溪滩中味道绝美的螃蟹、青墙黑瓦的古宅、献身山村教育的胡老师,等等,都给了读者深切的印象。写对一个老师的惧怕,写水电站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文章写出了小山村的生活特点,那一丝丝怅惘和感伤令人遐想。



素材积累:

素材1

堂屋前,碎石在那里横陈。

墙壁土漆剥落。门内幼时的玩物散落。

根据上述素材,彭成彦同学写成了如下的作文(片断):

来到久违的堂屋前,有一种陌生之感,无稽之谈吧,碎石在那里横陈,试图寻找一个中心,然后连接一个完整的几何图形,抑或一个布朗运动的轨迹,忽然觉得这样的努力都是徒劳,只能重新定位这些碎石的空间位置:杂陈。也许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已经很少来接触这里。俗话说:房子要靠人来撑,就是说房子一旦人迹罕至就会很快湮灭。

看到那斑驳的土漆剥落,我推门而入,仿佛那样的记忆已经不复存在,幼时的玩物还在那大重的柜子里安静地躺着,每次回到这里,我都会挑选几件,小心拭去上面的灰尘,将它们在阳光下曝晒,我只是在曝晒儿时的玩物吗?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同时在曝晒自己儿时的生活。有时候很希望长大,长大在很多方


面都给予我们很大的诱惑,人其实就是这样,城外的人想回城里去,而城内的人却幻想着城外的生活。我一直在寻找一根红线,去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岁月,有时候发现这样的找寻很难。

素材2

新修的庙。古树。老房子。

根据上述素材,高扬写成如下的作文(片断):

经过一座庙,新修的山门倒挺气派,望进去,大殿也造得差不多了。据说是始建于梁代,乃“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云云,也不知重建了几次。破坏最严重的往往是人祸,寺庙屡遭兵燹,尤以东洋人烧得最为干净。如今的庙是全新的,在我的记忆中这里是粮管所的仓库,那些房子很高大,有些装着铁门,有些连墙都没有。我还在他们的磅秤上称过,那时应该很轻,轻得像那些日子,回忆起来总是轻飘飘的,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吹散。

庙里真正上了岁数的,是棵白果树,据说有一千五百多岁了,这我倒信。那树得几人合抱,抬头望不见顶,地上匍匐着裸露的根,盘虬卧龙一般。旅游过一些地方,听那些导游指着某棵几百年的大树吹嘘,我是很不屑的。听说伯父小时候曾爬上去掏鸟蛋,令我深感敬佩,要知道树干虽然粗糙,但要攀爬上去可是要一点本事的。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真的爬到上面,透过一丛丛叶子俯瞰下去,这个小镇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大约是粉墙黛瓦屋脊桥梁吧,或许还能望见乡下。可我终究是爬不上去的,而曾经的小镇也差不多被时间冲刷得消蚀殆尽了,只有沿着那条穿镇而过的小河两岸还保存着破旧的老房子。

佳作鉴读:

乌镇,一个古老的传说



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三 淘小米

当唇齿间随着气息,吐出“乌”这个字眼时,会立刻想到“黑”,总有一种松弛散漫的感觉袭来。我在去乌镇的路上和在乌镇逗留的时候,心中时时涌起历史的沧桑感,而绝不单是因为乌镇曾经诞生中国现文学大家茅盾先生。

与许多古镇类似,乌镇有着古老的木屋、古老的砖瓦、古老的青石街道。不同的是,这里有着古老的河,流淌着几千年文明的河,沉淀着几百年繁华的河,依旧源远流长。外表似乎平静,内心却早已躁动不安。它是不是要诉说那位饮酒洒壁、壁生灵芝的异人故事;它是不是要宣告,无论多久,无论多远,它都在坚持?

本来,乌镇就是一个远去的繁华的记忆,它浓缩着一个市镇,抑或是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亡的过往。如今,它的脸上,是一种阅尽沧桑的平静与沉默,好像一个都市人,不言不语,千言万语尽其心,但谁能读懂呢?

那根雕花的窗棂,已被岁月侵蚀,可依稀可见,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那方精琢的石柱,已被年华抹去了大半光辉,可它依旧神圣地挺立着,依旧让我看到,彼时的工匠是何等的技艺精湛。可是,那座假山为何如此完整,如此新潮?没有丝毫光阴的痕迹,没有半点风尘的依恋。只是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地屹立在那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庭院里。为什么,你要如此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你原本不属于这里?你为什么不可以稍稍掩饰,用一点点,哪怕是一粒尘土,遮盖掉那张印着“赝品”二字的标签?太不虚伪,太不和谐,太不搭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0fa8fffab069dc502201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