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2022-08-16 09:16: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欢迎阅读!
上册,语文,答案,年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带有批注,精品推荐)

1

学习目标

1. 2. 3. 4.

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点)

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文体知识

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本文是一篇 写景抒情 散文。 3)比喻知识

概念

明喻 暗喻 借喻 判断方法 作用

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例:露似珍珠月似弓。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例: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看是否有本体和喻体。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嗡( 酝酿( 抖擞( rùn wǎn )转 hōng )托 mò( jiànzhuàng

应和( 风筝( liáo )亮 和风细雨( 铮铮铁骨( liáo 掺和( 挣扎( 眼花liáo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 文中比喻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 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着你 ...V

二维码《春》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 课文朗读 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

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

一、

体会优美的情境

景物特征 嫩、绿、多、软

和煦、芳香、悦耳

春到人欢

描写方法(或顺序) 由景到人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从静景到动景,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由景及人

1 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 春草图 春花图

迎春图

2. 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点?

3.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

二、品味精彩的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赏析:本句综合用运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二维码 语言



2. 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示例: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3.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二维码 《春》

三、运用比喻的手法

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请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一处景物,注意要写出景物的特征。

1)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2)芦苇开花了,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曳。 3)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5. 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6. 抓住景物特征,梳理景物描写的条理并应用于写作。(重点) 7. 品味语句,体会拟人的表达效果,学习赏析修辞的技巧。(难点)

自主学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舒庆春(189923日-19668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比拟知识: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

拟人 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镶(xiāng 着(zhuó)落 贮(zhù)蓄 澄(chéng)清 发髻( 薄雪( 看护( 着落(

单薄( 看见( 着火(

二维码《济南3.积累下列词语,理解意思。

温晴:温暖晴朗。 的冬天》 安适:安闲舒适。

课文朗读 空灵:灵活而无法捉摸。在这里是清净的意思。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ˇ这一圈小山ˇ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北平的冬天 ,伦敦的冬天 ,热带的日光是 济南的冬天是 ,济南真是块 。作者用了 (手法)突显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拟人修辞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

一、抓住景物特征

1.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里的哪些景物?请给文章描写的每一个景物画面取个名字。

2. 作者是怎样把阳光朗照下的小城写得如此特别呢?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精彩语言

1. 结合语境体会文中四个加粗字的表达效果。

①矮: ②顶: ③镶: ④穿:

2. 除了以上词语,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示例: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赏析:“卧”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村庄和雪当作人来写,写出了一种安详、舒适的感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3. 本文的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三、运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

运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写一段家乡的冬天。



课堂小结


老城:晒、睡、躺、暖和安适

阳光普照下:小摇篮、安静不动

山景

薄雪覆盖中:顶、镶、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卧、水墨画

水色:绿、蓝水晶





合作探究答案

1.A.济南冬天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冬城——小山摇篮图;薄雪覆盖下 的冬山——寒山积雪图;城外远山——卧雪远山图 B.济南冬天的水:温暖透亮的冬水——空灵水晶图

2.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 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 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 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 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 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 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3.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和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1. ①和小山、小雪相配合,写出了小山的秀美 ②和“看护妇”的比喻相照应,说明雪下得小。 ③写出了白色的山尖与蓝天相连接的特别。 ④拟人,写出了雪和草覆盖了小山的景象。

3. 情景交融的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 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 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 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 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 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 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雨的四季》导学案


学习目标

8. 朗读课文,感受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9. 把握层次,厘清结构。

10. 抓住景物特征,品味优美文辞。

自主学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作品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 2)词语积累 彩棱 )镜 高邈 )临 )啬 )沥 )咄逼人 池畦 粗犷 衣裳 屋檐 干涩 静谧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

1)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 高邈: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莅临: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咄咄逼人: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雨的四季》的作者是_______,当代著名诗人、_______家、_____ 家。他译的《_______》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本文作者的散文 ,被一代大学生誉为“__________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训练重音和停连。

二维码《雨的四季》 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 自读课文,尝试写提纲

2. 作者喜欢四季之雨的原因是什么?

3. 一年四季的雨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

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


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的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 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这些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 么表达效果? 2“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试分析一下这段写景文字的特点。

3.“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 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乐。”这些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 表达效果?

4.“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 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些文字运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 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这些文字运用了哪些 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掩卷思考,学以致用

1.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 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两种对比色。请谈谈这两种对比色 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2.有的词语有多项意义,请在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使用其 不同的意义,写一小段话。

【示例】风雨:昨夜一场风雨过后,山峦青翠干净,我的心也渐渐 沉静下来:人生本多风雨,只有在挫折中不丧失信心.才能继续前行。 备选词语:果实、沉淀、灿烂 选词: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美丽 喜欢

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赞美渴望

总——————分——————总

合作探究答案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第一部分:我喜欢四季的雨。 第二部分:四季的雨的特征。 第三部分:四季的雨对我的影响。

2. 四季之雨给他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3.给他的生命带来活跃,给他的感情带来滋润,给他的思想带来流动。

二、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

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春雨过后,树木花草那种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使春雨过后树木花草那种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变得可感可触。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写出了春雨滋润小草,雨后小草生长变化,运用了想象与联想,想象出小草苏生的动态,想象春雨带来的果实的芳甜,充满希望、饱含感情。

3.比喻的修辞,作者将夏雨比作交响乐,而且是和“蝉鸣”“蛙鼓”一起奏响的,形象生动的突出了夏雨的热烈。

4.比喻的修辞,作者将秋雨比作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形象生动刻画出秋雨的沉静、稳重。 5.比喻的修辞,作者将雪中的静物比作木刻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的自然、平静。



三、掩卷思考,学以致用

1.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2.①果实:芬芳的花朵,红艳的果实,这是草木努力成就自己的见证,做人何尝不是这样?不经努力奋斗,怎能有甘美的果实?

②沉淀:时间可以让浑浊的河水沉淀成一泓清泉,可以让浮躁的心灵沉淀出宁静淡然。 ③灿烂:宁静的夜,星光灿烂,我悄悄地把给妈妈的礼物放在床头,期待明天一早看到她灿烂的笑容。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

1.补充知识卡片,阅读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史学家。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 1《天净沙·秋思》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 二维码《古代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歌四首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朗读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代大诗人著有《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代诗人,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

3.《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家。他 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4.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

合作探究

1.《观沧海》一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想象之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4.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5.人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合作探究答案

1“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写

这首乐府诗通过登高远望歌颂了包罗万象的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抒发了诗人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4.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景物的色彩是昏暗、衰朽的、情感压抑、低沉、毫无生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深秋荒凉肃杀的景象,渲染出冷落暗淡的气氛,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凄苦的村野图。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1. 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感情变化。 12. 思考本文主旨,感悟情感。

13. 品读文章细节,理解“好好儿活”

自主学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14-20101231),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1231日凌晨3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代表作:散文《我与地坛》

2)词语积累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瘫痪( ) ( ) 砸碎( )( ) 憔悴( )( ) ......( ) )叨 仿膳 整宿

B.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喜出( ) 翻来( ) jué( )别 làn )漫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1)秋天的怀念》_________编著的一篇怀念___________的散文。文章主要讲了“我”


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________________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的故事。

2)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词语和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示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二维码《秋天的怀念》 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四、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2.我是怎样不“好好儿活”的?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母亲又是怎样让我“好好儿活”的?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 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忍”住哭声的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1.母亲认为到底怎样才是“好好儿活”?




2.文章结尾写“我”观赏烂漫的菊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五、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暴怒无常”“砸”玻璃、“摔”东西、狠命的“捶”腿。表现了腿残后的痛苦、绝望与迷茫。

3.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面对着我的暴怒,母亲“躲”“忍”“挡”“躲”:体现母亲不愿让儿子看到自己的难过,但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家呆着;“忍”写出了母亲面对残疾儿子,即使自己身患重病也不想让儿子失去活的希望;“挡”体现母亲想让儿子积极乐观地活着,她要挡住的不仅是落叶,更是一扇通向死亡的门。最后建议我去北海看菊花。希望我看到世界的美好。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的运用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2.母亲忍住的是对儿子病痛的痛苦,忍住自己的病痛和对儿子的忧虑。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1.不仅仅是活着,并且真正明白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希望儿子从苦难里走出,找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

2.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散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4. 继续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节奏。 15.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16. 品读文章细节,探究语言特点。

自主学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作品

莫怀戚,19516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

《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时( 分歧 委屈 树(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委屈: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1)《散步》是一篇展示人间亲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 _(铺 延)着,有的浓,有的淡。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____ (强大 强壮 强悍)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____ (高高 强大 高大)的父亲。

3)但我和妻子都是____ (缓缓 轻轻 慢慢)地,____ (稳稳 静静 重重)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示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二维码《散步》 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六、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熬”字当如何理解?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怎样理解这句话?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

二、精读语段,品读情感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三、问题探究,提升素养

1.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以下看法,你怎样理解? 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本文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2.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说一说。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七、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 “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这句话有“我”对母亲的理解,“我”不是消极地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的话饱含了对母亲深切的爱。

3. “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二、精读语段,品读情感

1.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2.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她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 “尊老爱幼”的美德。“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整个世界” 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别代表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世界和时代。

三、问题探究,提升素养

1.以上各种看法都有道理,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言之成理即可。 2.比如“分歧”“整个世界”。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小题大做,富含深意,耐人寻味,比如结尾这句,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也可视为“以小见大”的写法。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7. 反复朗诵,感受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18. 把握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19. 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新月集》《文明的危机》等。

冰心(1900105日-19992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并蒂( ) ( ) ( ) 菡萏( ) ..徘徊( ) ( ) ( ) ( ) ..罗摩 )衍 )那 分歧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泰戈尔18611941 文学家,1913年获 奖,著有诗集 》等。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________,原名_______,选自________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二维码《金色花》课文朗读

二维码《荷叶母亲》 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金色花》

1.《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金色花》结尾写道:“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3.《金色花》中提到的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母子之情?

第二课时 《荷叶·母亲》

1.第二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四节用对比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两缸莲花的不同命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不同的结局,并指出形成不同命运的原因。 白莲: 红莲:

原因:




3.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如何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金色花》

1.散文诗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儿童喜欢嬉戏的心理,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孩子要妈妈时时刻刻注意他的存在,让她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让她为自己着急。 2.上文写道:“(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由此可以想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3.文中的孩子欢乐、活泼、可爱,而这种幸福都是源于他沐浴着母爱。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了爱,同样也想把这爱回报给母亲,作者泰戈尔就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那是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花儿看着妈妈工作,花儿让妈妈嗅到花香,甚至还投影在妈妈阅读的诗行上,这就象征着孩子对母爱的回报这样一种心愿。所以,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爱与被爱的真挚的母子深情。 《荷叶母亲》


1.为下文做伏笔,意在体现“红莲”与“荷叶”的关系。 2.白莲:凋谢; 红莲:盛开;

原因:有无荷叶的支撑;体现母爱主题。

3.①“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②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既表现出了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身后依恋。③对母爱的赞扬;总结点题,升华。

《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感受古人生活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与方正。

4.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并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第一课时 《咏雪》

自主学习

1.补充知识卡片。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自己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 )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内集: 儿女: 俄而: 骤: 何所似: 差可拟: 未若: 因: 即: 大兄: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交代了咏雪的人物 时间 环境;接着叙述咏雪的事件,总共一问(填数字)答;最后补述,交代 兄女 的身份。

5.活动:朗读接力赛。每个小组接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小组。

评选标准:①准确流利,读准字音和停顿;②注意说话语气,读出感情,有感染力。 合作探究

一、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自己在文中找再找几组并与现代汉语词语比较。 与儿女讲论文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雪骤白雪 纷纷何所似 ..... 儿女应孝敬父母 事出有因 暴风骤雨 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 地制宜

二、文章从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即“寒雪”天气,但文章中又丝毫没有“寒雪”天气的凛冽,反而由“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家庭气氛,请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庭氛围?

融洽、欢乐、轻松、温馨。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倘若你也在现场,你会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呢,请仿照文中的句式写出来?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自主学习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期行:相约同行。

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 顾:回头看。

君:对别人的尊称。 委:舍弃。 引:拉,牵拉。 不:同“否”




2. 朗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语气。 1)尊君在不?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写出下列尊称和谦称分别指称谁。

尊称 令尊 令堂 令爱 贤弟 阁下



谦称 家君 家慈 舍弟 愚兄 鄙人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合作探究

一、仿照示例,从汉字的造字法角度探究文言词语的意思。 示例:

会意兼形声。上面是人,下面是 “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从凵( qū)

本义:离开。

形声。从页( 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文中是“拉”的意思。 二、本篇课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芳的“方正”?

从如下几点可体现元芳的“方正”之气,第一,懂得“信”的重要;第二,懂得“礼”的重要;第三,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三、有人认为元芳的“入门不顾”是失礼,你对此持何看法?倘若你是元芳,你会怎么做?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我也会像元芳一样“入门不顾”,以保父亲尊严。“入门不顾”终究不是讲礼的举动,既然辩驳有据,且对方也已经认错,那么就当以礼待之。我会邀请他到家中小坐,尽宾主之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学习目标

20.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1. 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22. 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23. 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21 / 57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925日-193610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回忆性散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菜畦 )宿儒( 倜傥 .. 脑髓 )桑葚 斑蟊 甲( )秕谷( 锡箔 在一起( 人声鼎沸(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⑶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_______A.现 B.晾 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___A.架 B.支 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A.洒 B.放 C.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A.栓 B.系 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A.牵 B.拉 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A. B. C抽)便_______A.捉 B.逮 C.罩)住了。

22 / 57






5.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二维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八、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2.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体会下列文字所体现出的“乐园”式的趣味。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2.下面两句话中加红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请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第10-24自然段的内容。

4.从先生的态度、行为、外貌和人们对他的评价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吗?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堂小结

23 / 57










合作探究答案

自主学习

2. záo qí sù tì tǎng liǎn suǐ shèn máo ǎo kuī bǐ bó cuán dǐng 3. ⑴拟人 ⑵比喻 ⑶排比 4. C B C B A B C

效果: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 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2.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含其中了。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24 / 57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2.1)不能换。“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不能换。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3.三味书屋的位置、陈设、礼节;提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做戏描绣像。 4.态度谦和、容易接近,文雅,方正、质朴、博学。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24. 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5. 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 26. 精读语段,品味语言,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627日-19686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2.完成以下词语积累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5 / 57






如( 枝桠 息( 小憩 开( 搓捻 疲倦 小心冀冀 ....惭槐 食( 繁衍 花团锦簇 ....

迁徙 企盼 煎熬 B.解释以下成语

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美不胜收: 3.根据材料内容填空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 作者_________她是_______国著名作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1964年获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是_________________,她的作品有 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维码《再塑生命的人》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安妮•莎莉文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

2.根据课文内容,举例说说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前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截然不同”的变化,填写下面表格。

此前





此后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说说你对第11自然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的理解?





2.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26 / 57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1.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2. 谈谈《再塑生命》这个标题有几层含义?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⑴老师教她认识具体事物。给“她”洋娃娃,教“她”拼写。 让她分清“杯”和“水”

⑵老师教她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⑶老师教她理解抽象事物。理解“爱”的含义。 2.

此前

愤怒、苦恼、疲倦不堪(3

此后

充满喜悦,感到幸福(13

……像大雾中的航船……4 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4

领悟到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7

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10 悔恨莫及,浸满泪水(12

摔坏洋娃娃觉得痛快,不惭愧,不悔恨(9

27 / 57






寂静黑暗的世界, 没有温柔和同情(9

西12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世界13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2.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1.“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2 1)字面含义:重新塑造生命。

2)深层含义:莎莉文老师用爱唤醒我的灵魂让我拥有了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自主学习

1.补充知识卡片。 1.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字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

二维码《论语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二章》课文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8 / 57



朗读






6.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子曰: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子曰:“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3)子曰:“ ,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省字探源

造字本义:“目”在“性”(心)下为“省”,表示观照本心。静心冥想内视,观照自我本性,戒除非分之想。

《说文解字》:省,视也。 本章中有“ ”的意思。 2)忠字探源

造字本义:内心公正,不偏私情。

29 / 57






《说文解字》:忠,敬也。 文中的意思为: 3)信字探源

造字本义:许诺,发誓。

《说文解字》信,诚也。会意 古人云:言己所思为 践己所诺为 4)习字探源

造字本义: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

《说文解字》:习(習),数飞也。 文中是 的意思

三、治学求实,《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1.从下面这一则《论语》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我们从这一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解读以下《论语》二则的内容。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以下这一则《论语》阐述了要以学习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很重要。这一则运用了什么修辞?分为几层?有什么好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主学习答案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三:虚指,泛指多个。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优点,长处。 从:学习。 川:河。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恳切。

30 / 57






仁:仁德。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故: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为:动词,做。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合作探究答案

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1)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 不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些事情不能被人力所支配,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 意见,到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迷 惑不解。

4)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 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1)自我检查 反省

2)尽心竭力,应为本意的引申 3)诚

4)复习

三、治学求实,《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1.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在对人生有了丰富认识 的基础上,顺应自然;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2.1)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1 / 57






2)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3.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12 纪念白求恩

学习目标

27. 朗读课文,把握行文思路,理清层次。 28. 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其作用。(重点) 29.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人物简介

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着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病毒又发生了转移。于19391112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2)写作知识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殉( )职 狭隘( 热忱( 派遣( 拈( )轻怕重 纯粹( 鄙薄( 倔( )强 晋察冀( 2、形近字组词

隘( 殉( 二维码 溢( 询( 课文朗读 谥( 徇(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热忱: 鄙薄: 见异思迁:考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4.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一)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请找到每段中心句,归纳要点,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32 / 57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第一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课文整体上是 总分总 的结构,先概括叙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由此赞扬他的 国际主义 精神,接下来专门论述他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精神和 对技术精益求精 精神,最后一段,先叙述与白求恩的交往,表达痛惜之情,最后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

合作探究

一、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白求恩同志 党内不少人和一些人

极端负责任 极端的热忱 精益求精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冷冷清清,摸不关心,麻木不仁

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异思迁.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二、夹叙夹议的写法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小组合作找出各段记叙的句子,并交流。

示例: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品味精彩的语言

1.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赏析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人们对下文评价的关注。

2.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赏析:侧面介绍,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②双重否定,使语气更加肯定,更加强烈,不可动摇,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33 / 57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赏析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课堂小结

国际主义精神

纪念白求恩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夹叙夹议 对比

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3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30.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内容及思路。(重点) 31. 结合关键语段,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重点)

32.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难点) 33.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精神。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背景知识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3知识链接: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衬托人物心理,情感,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⑤预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 音形识记。

1 戳( tān( ) 山毛榉( xū( )

34 / 57






Chòu( ) qú( ) 缝隙( 干涸( 2)辨析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戳( 躁( 截( 燥( 戮( 噪( 3.根据词义写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2)干枯,没有水。 3)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之地 4)不长草木的地方。 5)追究底细。

4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主要情节。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

二维码《植树的

牧羊人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

牧羊人》 2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作者运用以时间

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文朗读

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3)默读课文,勾画出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结合文章的语句,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从文中 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热爱生活、一丝不苟的人。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等细节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其中一处,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中有很多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通过对比,展现现了牧羊人将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的事实,从而表现牧羊人的坚强毅力和执着伟大。 ()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 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35 / 57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品味精彩的语言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课堂小结

初遇 阿尔卑斯山地荒芜 牧羊人种橡树

植树的牧羊人 再逢 养蜜蜂,绿树成荫 热爱大地 山地有了溪水 心存善念 最后 荒地变绿洲 幸福他人 带给一万多人幸福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关键语句的能力;(重点)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重点)

3、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 1)作者与背景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选入教材时稍作了修改,原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2)写作知识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训诫 立( 壁( 回( 纳罕 出( 嶙峋 头晕目眩 次(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二维码

倒( 人( 栗(

36 / 57



课文朗读




日晕 恐吓 抖( 3.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恍惚:

参差不齐: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头发昏,眼发花,感觉天旋地转。 :呼吸急促的样子。

4.快速默读课文,圈画重要信息,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起因: 经过: 结果: 启示:

合作探究

二、

理解文中的伏笔,并体会其作用。

1.文中多处巧用伏笔,互相照应,记叙周密,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顺理成章。请举例分析。“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分析:前面交代自己从小体弱多病,为后面别的孩子都爬上去了,唯独“我”卡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的情景设下伏笔,前后照应,记叙周密。

二、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1.阅读课文18-28段,划出文中描写“我”脱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语句,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 )→ (萌发信心 (信心大增)→ (产生成就感)

2.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当我被困有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我害怕极了,紧张与恐惧已占据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精神恍惚,形成错觉。

3.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先“啜泣一会儿”是写作者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三、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

1、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面对困难,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要走好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2、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做法,请结合当时的情况谈谈你的理解。

开放性试题。赞成理由:儿子体弱多病,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父亲的指导下独自走下岩石架可以磨练儿子,事实也证明父亲的做法对儿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品味语言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品味加点字的....含义及作用) 赏析“小心翼翼”“探”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我爬下悬崖的第一步时胆怯,迟疑,信心不足

37 / 57






的心理状态。

2.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变得模糊。(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赏析:环境描写,渲染夜幕降临,寂静,凄清的气氛,烘托出文中“我”的恐惧,担忧,无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练笔

课文采用了典型的一事一议、先叙后议的结构形式,请模仿这种结构形式,写一写发生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



课堂小结



15.诫子书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自主学习

1.题解。

《诫子书》是 时期著名政治家 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题目的意思是 。此文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自己朗读。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 /则不能冶 )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下列文言词句。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 1)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险要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一词多义

38 / 57






1 非学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 夫学须静也( 学习 遂成枯落(成为,变成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夫学须静也。“……也” 表判断 2)倒装句: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将复及何” 名句理解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 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交流点拨】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 修养 学习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并把“ 与“ ”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 整散结合 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 正反对比 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合作探究

一、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相关语句。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日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四、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交流点拨】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39 / 57






B.立志:(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来源:Zxxk.Com]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惜时:(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全文总结

治学

静以修身 修身 谆谆教诲 俭以养德 惜时 无限期望

16

学习目标

34.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35.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点) 36.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红绫 怂恿 然( ..伏( 戒( 骂( 待( 鲜艳 (相称) (鲜为人知) (称号)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怅然:

40 / 57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2段)二(314段)三(1534段)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 三只猫,第三只

4.圈点勾画并总结作者所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



第一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性情 很活泼,“在来滚去”“扑去”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更有趣,更活泼。

第三只猫

流浪猫

郁,“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毛色花白,不好看。“钻到火炉底下,毛难看了” 浑身黄色

宠爱。 喜爱,若有若无。

外形 似的”

家中地位 很受喜爱。

二维码《猫》 课文朗读

结局 病死

丢失

冤死

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 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 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用心体会,细读文章,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朗读并勾画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2.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棍打死它,它是被我打上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自责与懊悔.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结构上收束全文与前文照应。

二、写法探究。

41 / 57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三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二维码 对比手法的作用

例: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三、主题探究。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

1)对于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 2)对于第三只可怜的猫 3)对于第二只猫

4)对于隔壁周家的丫头 5)对于那个捉走第二只猫的过路人……

课堂小结



第一只猫:生命的新鲜与块乐 忧郁酸辛(略)

第二只猫:提心吊胆 怅然 愤恨(较详)

第三只猫:若有若无 怒气冲天 刺我良心的针(详)

《动物笑谈》导学案

学习目标

37.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38. 欣赏精彩语段,体会幽默特点。 39. 体会主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心理学家、鸟类学家,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他于1903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并就读当地的大学,主攻医学和生物;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很快,劳伦兹在雁鹅及穴乌方面的研究扬名国际;1937年维也纳大学聘请他教授比较生理学及动物心理学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明: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这事我也会,虽然我比不上所罗门王,能够和所有的动物交谈,而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这点我承认,但是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温驯( ) 脚链( ) 鹦鹉( ) n liàn yīng ..

42 / 57






障碍( ) 滑翔( ) 匍匐( ) ài xiáng ..( ) 小凫( ) 香鸭( ) chēn shè 羞怯( ) ( ) 清晰( ) qiè 3. 根据句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索取,需求。( ) 需索

2)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 神采奕奕

3)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 怪诞不经 4)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 大相径庭

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二维码《动物笑谈》课文朗

合作探究

九、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2“逗笑”“荒诞不经”“疯子”这位动物观察者会有怎样奇怪的行为?找一找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描述的四个有趣的场景。

二、精读语段,品味语言

1.作者对小水鸭的刻画极其传神,找出你喜欢的语句,细读品味。

“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2“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这句有趣的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3.为了研究不同动物的行为,作者有些做法“怪诞不经”,惹人发笑,找出一些富有喜感的描写语词来加以赏析。

“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

三、思考主旨,感悟思想

1.浏览课文,从作者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与动物相处的方式?

43 / 57






2有很多人把劳伦兹比作是现代的法布尔,你认为两个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呢?



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指明了逗笑的主角是观察者自己。

第二部分(2-19)具体记叙我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第一层(2-9)写与水鸭子的趣事; 第二层(10-19)写我与可可可的趣事





合作探究答案

一、1.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

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场景一:观察水鸭子 场景二:“我”喊回大鹦鹉 场景三:鹦鹉咬掉衣服扣子 场景四:鹦鹉把毛线缠在树上

二、1.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小鸭子以人的灵性,写出了它们可爱的情状。 2.表达了作者对小鸭子对自己如此依赖的无奈,和对小鸭子的喜爱之情。 3“屈”“弯”“低”“爬”等动词描写出作者充当鸭妈妈时的情景、动作,写出其过程的艰辛,表现了作者宽厚仁慈和对动物的爱。“回头偷看”“大声地学着”“不露痕迹地藏在”等描写令当时的情景更加惹人发笑,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体现出作者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三、1.示例一:亲近动物,才能取得动物的信任; 示例二:了解动物的习性,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

示例三: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动物,你会发现动物的美。

2.两人都喜欢在天然环境里观察动物的行为,两人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客观的态度,两人的文笔都极生动、准确,又对生物学界有难以衡量的贡献。其实呢,至少从《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看来,劳伦兹比法布尔似乎更多了一份诗人的情怀,他对别种形式的生命总是充满了敬意和同情心。





学习目标

44 / 57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重点) 3背诵全文。(难点)

自主学习

1.补充知识卡片。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指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自己朗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 )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 )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久之,目/似瞑( ,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亦黠( )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 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词: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盖以诱敌( 3)止:①一狼得骨止( ②止增笑耳(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狼不敢前( 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词。

1)一屠晚归( 名词用作动词,屠户 2)一狼洞其中 (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5.翻译下列句子。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5 / 57






6.解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写的是一个屠夫杀死两只狼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和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读者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敢于斗争,于斗争,绝不能心慈手软。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叙事,写人狼相斗,情节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了故事的主题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遇狼 )→ 惧狼 )→ 杀狼 合作探究

一、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文中狼的形象。

例:刻画狼的贪婪 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刻画狼的凶狠( 两狼之并驱如故 眈眈相向)

刻画狼的狡诈( 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前狼假寐

二、 课文第2段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它点明了什么主题?

通过一个屠户战胜两只恶狼的故事,揭示了狼的凶残、狡诈又愚蠢的本性,赞扬了人的善良、聪明而勇敢的精神,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行善,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三、 学习这篇课文以后,你得到什么教益? 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迁移:

1.你能写几个关于狼的成语么?从中可已看出人们对狼有怎样的认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狼的形象代表了什么?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狼奔豕突。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是褒义词。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着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邪恶的化身

2.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

狼是一种对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动物,食物链中缺少了它,是不可想象的。 3.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要点: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

4.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 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学习目标

46 / 57






40.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41. 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42. 精读语段,把握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1《皇帝的新装》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国籍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他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2)想象 幻想 夸张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滑稽 赏赐 差( 当( 子( 报( 士( 下( xūn )章 kuǎn )待 n 1.jī cì qīn tuǒ qún chéng jué bì 御聘 2)形似字注音组词。

衔( ________ 街( ________ 衍( ________ 辨( ________ 辫( ________ 辩( ________ 睁( ________ 挣( ________ 筝( ________ 骗( ________ 偏( ________ 翩( ________ 2.衔:xián,头衔;街:jiē,街市;衍:yǎn,繁衍 辨:biàn,辨别;辫:biàn,小辫;辩:biàn,辩论 睁:zhēng,睁眼;挣:zhēng,挣扎;筝:zhēng,风筝

骗:piàn,骗子;偏:piān,偏见;翩:piān,翩翩起舞

3. 下面句子各表达了《皇帝的新装》一文中什么人物的性格特征,请将答案填在每项后面的括号内。

1)穷奢极欲,愚蠢可笑,昏庸腐朽,一心维持专制统治,爱慕虚荣, 甘心受骗,自欺欺人。

2)看准他人心理,投其所好,爱钻空子,欺骗有术,诈骗钱财。

3)明哲保身,害怕弄个不称职或愚蠢的恶名,曲意逢迎,怕丢官职, 虚伪作假。

4)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3.1)皇帝 2)骗子 3)大臣 4)小孩

47 / 57






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二维码《皇帝的新装》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十、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皇帝的新装》,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故事情节。

2.说说《皇帝的新装》一文的艺术特色。

二、精读语段,品读人物

1.《皇帝的新装》文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它们分别表现出他怎样的内心活动。

2.概括《皇帝的新装》文中老大臣看布料的心理变化。

3.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皇帝的新装》一文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以看出老大臣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作者在《皇帝的新装》文中写两位大臣查看织布时候都用了心理描写,请分析当时两人的心理有何异同。

5.下面这段文字对皇帝的心理描写十分精彩,写出了皇帝想的和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三、思考主旨,感悟思想

1.《皇帝的新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游行大典结束后会怎样呢?请你发表一篇微博续写一个结尾。



课堂小结

48 / 57












合作探究答案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开端:皇帝爱新装;发展: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高潮:皇帝展新装;结局:小孩揭新装。

2.1)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2)用儿童的语言刻画人物。

3)三次查看织布的场面类似又不相同,妙趣横生。

精读语段,品读人物

1.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写出他很吃惊、意外;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写出他竭力想看见布料,不愿面对看不见布料的现实;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写他装着真看见而且正仔细看的样子。 2.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3.老大臣是一个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的人。

4.相同:都觉得自己并不愚蠢;都决定为保官职而说谎。不同:第一个大臣觉得自己是称职的;第二个大臣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样的想法。

5.这些心里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极强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思考主旨,感悟思想

1.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2示例:皇帝在游行大典的途中就恼羞成怒,决定惩治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让自己在子民面前蒙受了奇耻大辱。因而游行一结束,皇帝马上带领手下来到两个骗子居住的地方,结果发现大门大开,骗子早已没有踪影,可是却在门上留了两行字:又成功验证了一个国家的国王和大臣们要比百姓更虚伪。谢谢国王陛下和您的大臣们的密切配合,我们还要继续去别的国家做实验,就不打扰你们了。

《天上的街市》导学案

49 / 57






学习目标

43.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44. 学习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语言。 45. 体会诗人的情思,追求理想的生活。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走近作者: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文学作品。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 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世纪《女神》《星空》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徒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统治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2. 给下列词语注音和释义。 1)注音:

缥缈( piāo miǎo 闲游( xián 隔( gé 甚( shèn 2)释义:

缥缈:也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珍奇:稀有而珍贵。

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游逛。

3.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心理学家较早研究的一种心理现象,目前为止,人们总结出的一般性联想规律有四种,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50 / 57



二维码《天上的街市》课文朗读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合作探究

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

2.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象的内容及想象过程。

3.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诗人看到明星的景象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4.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那朵流星”中,“朵”本来是比喻花的,这里来比喻流星合适吗?



课堂小结

天上的街市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光明

明星(现)(点)街灯 自由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幸福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 美好

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合作探究答案

51 / 57






1.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节到第四节是写想象的。写实为想象作铺垫。 2.诗人想象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街灯→明星→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 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4.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5.合适,“朵”常用于花,流星飞进大气层,跟大气发生摩擦发热爆裂而发光,爆裂成许多小颗粒,形成了上小下大的喇叭花状,像花一样,自然就可以用‘朵’来形容了。这就写出了流星的特征,这样天上的街市越发显得神奇美妙,令人向往。

《女娲造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46.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47. 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48. 了解神话的特点,激发想象力。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澄澈 )( )灵 ..起( 和( wā chēng chè mǐn jué chān jì

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奔奔榛榛( 开僻( 气慨( 兴高彩烈( 廷—延 奔—莽僻—辟 慨—概 彩—采 4.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二维码《女娲造人》课文朗

合作探究

十一、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从课文《女娲造人》谈起

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_”的记载改编的,作者_______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记载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________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更加吸引读者。课文详细叙述了_______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

52 / 57






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________的解释。 2. 创世神话

关于________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_________为基础,进行______和揣测。于是,便产生出这种创世神话。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______来开辟天地、______化生万物和________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速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人类诞生前后世界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联想与想象训练

女蜗为让天地间生气蓬勃起来而产生了造人的动机,并且不辞劳苦地用黄泥造人。这大概是黄色人种的起源吧。那么女蜗又是如何制造白色、黑色、棕色人种的呢?她还有其他造人的动机吗?请发挥想像,推断出女娲造人的新动机、新办法。

新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53 / 57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风俗通女娲造人袁珂人性化女娲造人想象力

2.天地开辟生活经验想象神巨人自然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等。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女娲既有“神性”又有“人性”。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49. 了解寓言寓意。

50.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5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①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以________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③吕不韦(?-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54 / 57






护( 歌( 溉汲 人( 崩坠 跐蹈 然( ....3.根据文学常识填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伊索寓言、伊索

2《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 伊索寓言、伊索

3《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________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________名著。 吕不韦,道家

4. 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5.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二维码《寓言四则》课文朗

合作探究

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你能猜猜他此刻的心理吗?

3.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2.蚊子打败了狮子,却败在了蜘蛛手中,胜败转化的关键在于什么?

3.寓言《蚊子和狮子》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概括寓言《蚊子和狮子》的寓意。 三、《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加红的字词。

1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 2)国人之:__________________ 3)丁氏日: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讹传?

55 / 57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四、《杞人忧天》

1. 解释下列加红的字词。

1添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____ 3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 2.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3“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4.杞人真的只是讥讽的对象吗?



课堂小结

从风格上、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

合作探究答案

一、

1.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 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 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 他自以为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一个简单的“笑”,传神 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 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 现。 二、

1.①蚊子之所以能打败狮子在于它很好地分清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勇敢而自信地针对敌人的弱点进行了进攻。②蚊子跌落蜘蛛网中是因为他骄傲自满,太轻敌了。 2.关键在于蚊子能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3.①取得一点成绩决不能骄傲自满。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②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

56 / 57






1.1)待,等到。 2)讲述。 3)应答,回答。 2.其一:表述不清;

其二:有闻而传之者不经调查分析就进行传播; 其三:国人猎奇,乐于传播奇闻。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四、

1.1)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2)行动,活动。(3)为何。 2.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3.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4.发散性思维训练,言之成理则可。

57 / 5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f06eb9e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